哀牢犁耙会:千年农耕文化传承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研究
曾吕艳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40041
一、引言
正月十五保山隆阳区哀牢犁耙会,又称大官庙会,被誉为保山一年一度最大的“农民狂欢节”。
哀牢犁耙会是藏羌彝走廊地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千年的历史。作为一个集农业祭祀、文化表演和民族团结于一体的盛会,哀牢犁耙会不仅反映了当地的农耕文化,还体现了藏族、羌族、彝族等多个民族文化的交融。本文旨在通过对哀牢犁耙会的研究,探讨其在农耕文化传承与多民族文化交融中的重要意义。
二、哀牢犁耙会的历史背景
哀牢犁耙会起源于古代农业祭祀,旨在感恩土地、祖先庇佑并祈求丰收,历史可追溯至唐南诏时期。当时南诏王为追溯 “哀牢后裔”渊源,在保山哀牢山下建庙祭祀哀牢国王。明《滇略》《南园漫录》、清《滇小记》等文献均有关于夷汉共祭的记载,印证其历史久远。
作为藏羌彝走廊农耕文化的重要部分,该节日多在春季农耕伊始举办。随着时间推移,其从以宗教仪式为主,逐渐融入竞技、音舞等元素,演变为多民族共同参与的综合性文化庆典。这一演变既反映农业生产变化,也体现民族文化交融,使其成为区域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
三、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哀牢犁耙会期间,各族群众交易犁、耙等农耕用具,既保障春耕,也助年轻人了解传统农耕文化。节日活动尽显农耕传统与民族交融。
祭祀仪式:以供奉祈福、吟唱祝词开篇,彰显对自然与祖先的崇敬。
竞技活动:拔河、赛马等兼具文化传承与凝聚人心作用,展现民族团结。
音舞表演:汇聚藏、羌、彝等民族舞蹈,促进文化互赏。
饮食文化:各族美食共享,深化文化交流。
1. 传统美食的多样性
在哀牢犁耙会上,各民族的传统美食汇聚一堂。例如,藏族的酥油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滋味受到广泛欢迎,常常成为节日聚会的必备饮品。羌族的酸奶则以其浓郁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节日餐桌上的重要佳品。而彝族的火锅则以其辛辣和多样的食材,吸引了众多食客的参与,展现了彝族的热情好客。
2. 文化交流的载体
这些美食不仅是节日庆祝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交流的载体。通过共同的饮食体验,参与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例如,分享和品尝不同民族的美食,能够激发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认同。
3. 促进友谊与团结
在哀牢犁耙会上,共同享用美食的过程为不同民族的参与者创造了互动的机会,促进了友谊与团结。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的欢乐时光,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增强了节日的欢庆氛围。人们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故事和传统,进一步加深了民族间的联系。
小结
哀牢犁耙会的活动内容体现了农耕文化的传统和多民族文化的交融。通过祭祀仪式、竞技活动、音乐舞蹈和饮食文化的丰富表现,节日不仅成为了庆祝丰收的盛会,也成为了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四、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除农具展销外,犁耙会还设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摊位,保山稀豆粉、火烧肉米线等小吃香气四溢。如今盛会人气旺盛,吸引游客及各族群众七、八万人次,大家逛庙会、看非遗、赏歌舞、品美食。
哀牢犁耙会已成为隆阳区促进民族交流的文化名片,不仅是丰收庆典,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平台,彰显藏、羌、彝等民族的理解尊重与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1. 各民族的参与与互动
哀牢犁耙会吸引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参与者,他们带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积极参与到节日活动中。不同民族在节日中通过共同的祈祷仪式、竞技活动和文化表演,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这种参与不仅为节日增添了色彩,还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创造了机会,使得各民族在欢庆中增进了理解与友谊。
2. 文化元素的融合
在哀牢犁耙会的庆祝活动中,各民族的文化元素交相辉映。例如,节日的音乐和舞蹈表演中融入了各民族的传统乐器和舞蹈风格。藏族的锅庄舞、羌族的羌舞以及彝族的火把舞同台演出,展现了多民族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节日的表现形式,也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增强了各民族对共同文化遗产的珍视。
3. 共同的价值观与信仰
尽管各民族在文化上有差异,但在哀牢犁耙会上,大家共同分享着对土地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望。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使得各民族在欢庆活动中更有凝聚力,增强了对彼此的认同与亲近感。共同的祭祀仪式和祝福语,体现了不同民族在庆祝丰收时的共同心愿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进一步加深了民族间的情感联系。
4. 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
哀牢犁耙会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盛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团结。在这个节日中,参与者无论来自哪个民族,都能在共同的欢庆中感受到彼此的友情。这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理解,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奠定了基础。通过共同的庆祝活动,各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形成了共同的社会认同。
小结
哀牢犁耙会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缩影,它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传统与特色,而且在共同的庆祝活动中促进了理解与尊重。通过这种文化交融,哀牢犁耙会成为了连接各民族心灵的重要纽带,彰显了团结和和谐的力量,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增添了光彩。这一节日的成功举办,既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对未来和谐共处的美好期盼。
参考文献
[1] 贾弱苗 . 浸润唤醒创新 : 用课程解开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密码[J]. 读写算 ,2025,(06):13-15.
[2] 周钇霏 , 齐一聪 , 王浩然 . 共同体视阈下汉藏羌彝走廊传 统 民 居 白 石 建 筑 文 化 研 究 [J]. 中 外 建 筑 ,2025,(01):128-134.DOI:10.19940/j.cnki.1008-0422.2025.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