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合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创新研究
汪金胜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243000
0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引擎。高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教学模式亟需创新以适应时代需求。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1 信息技术融合下高中数学课堂创新的意义
1.1 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或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得不到充分提升。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的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互动学习工具,如在线答疑平台、小组协作学习软件等,还能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方式,让视觉型、听觉型、动手型等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高中数学包含众多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以及逻辑性强的推理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板书和口头讲解进行教学,学生往往难以直观理解抽象内容,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可视化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中的空间几何体结构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3D建模软件等工具,构建三维立体模型,并通过旋转、拆分等操作,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几何体的各个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直观理解空间几何体的性质,相比传统的板书画图讲解,能够大幅缩短学生的理解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信息技术融合下高中数学课堂创新的策略
2.1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信息技术的融合要求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传统教学资源主要以教材和习题为主,而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类型,如视频、动画、模拟软件和在线数据库等。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和整合这些资源,使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讲授“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GeoGebra 等动态几何软件绘制函数图像,展示函数的变化过程。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时,通过 GeoGebra 的动态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底数变化对函数图像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函数的性质。此外,教师还可以整合在线题库和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资源的优化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2 教学方法的革新与应用
传统高中数学课堂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信息技术融合下,需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采用更加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教授“统计与概率”时,教师可以设计基于真实数据的项目学习活动。学生利用在线数据库(如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收集数据,并通过 Excel 或 Python 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最终完成一份统计报告。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统计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便捷性,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能力。
2.3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与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与信息化。传统评价方式主要依赖笔试和考试成绩,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而信息技术支持多种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基于数据的精准评价。以“空间几何”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平台记录学生在三维建模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最终成果。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学习分析技术生成个性化报告,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同时,信息技术还支持实时反馈,例如通过在线测验工具,学生可以立即查看答题结果和解析,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多元信息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公正的学习反馈。
3 结语
信息技术为高中数学课堂创新提供关键支撑,能满足学生多样需求、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资源整合、方法革新与多元评价,可推动课堂变革。未来教师需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持续探索,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促进高中数学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立科 . 信息技术融合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N]. 重庆科技报 ,2025-06-12(007).
[2] 郁军山 . 技术融合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创新模式浅析[J]. 新智慧 ,2025,(0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