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王新阳
兴隆县林业和草原局,河北承德 067300
森林作为地球之肺,是维护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资源。当前,全球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着人为破坏与自然威胁交织、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多重挑战,亟需系统性对策加以解决。
一、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人为破坏问题突出
1. 乱砍滥伐现象普遍:部分地区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存在无证采伐、超限额采伐等行为,导致天然林面积缩减,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被破坏。例如,一些山区农户为获取木材收入,违规砍伐成材树木,且缺乏合理的采伐后恢复措施。
2. 非法侵占林地严重: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部分企业和个人未经审批擅自占用林地建设厂房、道路、养殖场等,导致林地用途被改变,森林资源总量减少。据统计,每年因非法侵占造成的林地流失面积达数十万公顷。
3. 森林火灾隐患大:一方面,人为用火不当引发火灾,如祭祀用火、农事用火、旅游用火等操作不规范;另一方面,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偏远林区缺乏消防通道、瞭望塔和灭火设备,火灾发生后难以快速扑救,造成大量林木烧毁。
(二)生态系统自身脆弱
1. 森林结构不合理:人工林占比过高,且多为单一树种纯林,如大面积的杉木林、马尾松林等。纯林生态稳定性差,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较弱。
2. 生物多样性减少:天然林的破坏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许多珍稀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同时,外来物种入侵挤压本土物种生存空间,进一步破坏森林生态平衡。
3. 森林退化加剧: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得部分森林出现土壤肥力下降、植被覆盖率降低、生态功能衰退等问题,如西南地区一些林地因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森林向灌丛、草地退化。
(三)保护管理机制不完善
1. 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虽然我国已出台《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存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不严、违法成本低等问题,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震慑力不足。
2. 管理体制不健全:林业部门与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交叉、协调不畅的问题,导致在森林资源保护、林地管理等工作中难以形成合力。此外,部分基层林业站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质不高,无法有效开展日常巡查和监管工作。
3. 资金投入不足:森林资源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包括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生态修复、科研等方面。但目前我国对森林保护的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尤其是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制约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公众保护意识薄弱
1. 认知存在偏差:部分公众对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认识不足,只关注其经济价值,认为保护森林会影响经济发展,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参与其中。
2. 参与度较低:目前森林资源保护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宣传引导和激励措施,导致公众难以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如很少有人主动举报破坏森林的行为,或参与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
二、森林资源保护的解决对策
(一)强化人为破坏管控
1. 严格打击违法行为: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增加执法人员配备和专业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加大对乱砍滥伐、非法侵占林地等行为的巡查和打击力度,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管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实时监控森林资源变化,对违法者依法严惩,提高违法成本。
2. 规范林地用途管理:严格执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林地审批管理,对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实行严格的审核审批程序,确保林地占补平衡。建立林地流转市场监管机制,规范林地流转行为,防止林地被非
法侵占和滥用。
3.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林区修建消防通道、瞭望塔、蓄水池等,配备足够的灭火设备和物资。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火意识,严格管控野外火源,建立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火灾扑救能力。
(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1. 优化森林结构: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促进天然林生态系统恢复。在人工林培育中,推广混交林种植,增加树种多样性,提高人工林的生态稳定性和抗逆性。例如,在南方地区,将单一的杉木林改造为杉木与阔叶树的混交林,提升森林涵养水源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 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地体系,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加强对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和监测。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建立外来物种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清除入侵物种,保护本土物种生存环境。
3. 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对退化林地、荒山荒地等进行生态修复,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恢复植被覆盖。加强森林土壤保护,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
(三)完善保护管理机制
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与执行:根据森林资源保护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细化处罚标准。加强执法监督,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执法不严、失职渎职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2. 健全管理体制:建立林业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森林资源保护中的职责分工,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形成保护合力。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充实人员力量,提高人员专业素质,完善日常巡查和监管制度,确保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3.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将森林资源保护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投入比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森林资源保护,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林业生态建设,如开展碳汇造林、生态旅游等项目,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1. 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保护意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普及森林保护知识。开展“世界森林日”“植树节”等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学校、社区、乡村,通过讲座、展览、实践体验等形式,提高公众对森林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2.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森林资源保护的渠道和平台,如设立举报电话、邮箱和网络平台,鼓励公众举报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并对举报属实者给予奖励。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森林抚育、野生动物保护等公益活动,让公众亲身参与到森林保护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建立森林资源保护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公众公布森林资源状况和保护工作进展,接受公众监督。
三、结语
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森林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着人为破坏、生态脆弱、管理不善、公众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强化管控、修复生态、完善机制、提升意识等措施,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动我国林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 斌 . 森 林 资 源 保 护 策 略 研 究 研 究 [J]. 甘 肃 科 技 纵横 ,2024(8):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