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孤独症幼儿区域游戏材料整理的入园干预
赵丽红 朱卓燕
萧山区靖江中心幼儿园 311223
引言:孤独症幼儿在语言表达、社交能力、认知理解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均较弱,幼儿园区域材料的整理是一种参与性较强的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孤独症幼儿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理能力同时还能够缓解幼儿初入园的焦虑感,本文通过区域游戏材料的整理对孤独症幼儿进行干预,通过个案干预,寻找影响幼儿整理材料的因素,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干预策略,帮助幼儿具有初步的整理区域游戏材料的能力,使特需幼儿入学适应问题得到破解。
一、个案描述—论现状
(一)个案介绍
小任(化名)刚满三周岁,是刚入园的小班班新生,在小班第一次的家访中我们就发现这个孩子的特殊性,家访中孩子全程与老师没有任何形式上的交流,表情呆滞,两眼无光。
在家访的过程中还了解到了小任家里有一位特殊的成员,那就是她的妈妈,她妈妈是先天性的脑瘫平时由外公外婆带,家庭教育方面有缺失的,没有整理的意识和习惯;来到幼儿园后,对于刚入园后新环境很不适应,有典型的孤独症症状,表现在:
(二)个案观察
案例:
小班入园的一天早上,小任选择了在建构区里面搭建积木,他选择了最受欢迎的泡沫积木,在搭建他自己想要搭的东西。当整理的音乐响起时,其他小朋友都开始将自己手中的玩具整理好送回家,这时,小任一个人呆呆地站在原地,不知道要怎么办,他没有用语言或者动作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看到轻声提醒他:“小任,你可以先把圆柱形的积木放在一起,方形的放在另一边。”但是没有任何反应。
核心问题: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小任在各个区域玩的过程中都是独自一个人,无交流,无互动,当整理材料的音乐响起时,他也没有想要整理的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小任的核心问题就是缺乏整理意识,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沟通交流方面都存在障碍。
二、成因分析——探原因
(一)成人包办代替
入园前,由于孩子的特殊性,家长的眼中,孩子不会做,如果让他去做肯定会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直接整理掉,在和小任的交流沟通中会花费更加多的时间,一般家长都是没有这样的耐心去引导孩子整理,通常是自己包办代替掉了,所以在家所有玩具、书籍、物品都是成人帮忙整理的,小任没有整理的体验。
(二)缺乏整理意识
由于家里成人的包办代替,在家没有整理的习惯和经验,在整理时只会随手乱扔,把一堆东西乱七八糟放在一起。因为在他的意识里没有分类这个概念,他不知道要怎样去整理,不知道同一类的玩具要放在一块,小任毫无整理的意识。
(三)缺乏同伴示范
小班的孩子刚刚入园的这个阶段通常都是不太会整理的,即使是有整理意识,整理材料的质量也都是不佳的,还没有形成类似的榜样示范,对于小任来说没有可参考和学习的榜样。
三、实践干预——寻思路
(一)订计划
在了解小任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利用小组研讨的形式寻找区角材料整理对策。研讨中大家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从入学开始进行阶段性干预,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每月一个干预重点,循序渐进的进行干预,分初入园时期、入园过渡期、入园进阶期,每月完成一个阶段,以阶梯式的锻炼帮助小任从初建整理意识到尝试分类整理再到进阶协作整理。
(二)研策略
(一)初建整理意识
1.重“观念转变”
(1)转变家长观念
需要迫切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小任是由外公照顾的,一定要做好老人的工作,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能适当的帮助但是不能包办代替,尤其是要让孩子尝试整理自己玩好的玩具、看好的书本,每天进步一点点。
(2)转变教师观念
保教人员应该赋予更多的耐心和细心,用循序渐进的办法让孩子慢慢建立整理的意识,平时的区角活动时多多关注,鼓励孩子和老师一起整理,老师也可以通过示弱的方式,让小任帮自己整理区角材料,通过日常的观察记录来观察小任的整理情况。
2.设“材料对白”
(1)拟人对白
教师可以通过将区角材料拟人化,帮助小任更好地进行整理意识的训练。比如,当小任不整理的时候可以以材料的口吻说:“呜呜呜,没人把我送回家,我好害怕呀,快来把我送回家吧。”
(2)材料对话
教师可以找几样区角材料,让他们“活”过来。比如,在小任整理好材料后,教师把耳朵凑近材料筐说:“你听,材料宝宝在说什么呀。”当小任把耳朵凑过来时,教师可以用材料的口吻说“谢谢小任,你把我们送回家了。”小任立马微笑着摇了摇手。
(二)尝试分类整理
1.观“标识提示”
(1)自选标识
在材料的筐外和材料所放置的柜子上做好一些标志,比如可以让小任选择一些他喜欢的标志,如飞机造型,让他通过飞机找朋友的游戏,帮助区域材料回家。让他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整理、分类。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他一些帮助。
(2)自主分类
教师可以减少区域中一些过小、过杂的材料,保留一些适合小任年龄特点,易区分的材料。如,把图书角的书本和建构区的积木放在一起让小任进行自主的分类这样比较容易好分类。
2.体“游戏激趣”
(1)整理游戏
把材料整理设计成游戏。比如“把玩具宝宝送回家”教师可以边念儿歌边带头和小任比赛整理材料,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这样通过生动得语言、有趣的游戏形式。小任的整理材料的兴趣就提高了。
(2)情境助推
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为小任创设一个情境,比如,在图书角中,跟小任说你是一个书店的老板,现在你的书店很乱,顾客都进不来买书了,你需要把书店里的书整理好。
(三)进阶协作整理
1.引“榜样协作
(1)正向示范
发挥同伴的榜样模范作用,可以让整理得好的孩子和小任一起玩,当整理材料时可以让他们带领着小任一起整理,在他们的带领下,小任更加愿意去学习整理,还能够学会正确的整理方法。
(2)反向警示
出示整理不恰当的照片,在进行游戏反思时和小朋友们说一说这一现象是不对的,需要批评改正。在这个过程中,小任也知道了这个做法是不对的,不能够这样做。从而反思自己在整理中的做法。
2.导“对比审视”
(1)前后对比
在小任没有整理区角前,教师可以先拍一张照片,当小任整理完区角后,教师再拍一张照片,将这两张对比照通过一些图片编辑软件拼接在一起,让小任更加直观地看
出整理材料前后地对比。
(2)正反对比
通过正确的整理方式和错误的整理方式进行图片的鲜明对比让小任明白,在整理材料的时候,哪些是做的对的,哪些是做的不对的。
六、干预成效
经过入学这段时间的干预,小任在区角材料整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首先从整理意识来说,经过这些天的干预,他已经逐步有了初步的整理意识,他现在知道了玩好区角是要把材料送回家的。现在每次玩好区角,他会用肢体语言跟老师或者同伴说把材料宝宝送回家。其次从材料分类来说,在材料分类方面小任已经会自主得进行分类摆放了,当他玩好区角的材料后,他知道了这些材料是放在那个筐里的,这个筐又是放在柜子上的哪个位置的。同样形状的积木要放在一起。当他遇到分类难题时也会寻求老师的帮助,虽然话不多,但也是很大的进步了。最后从同伴协作来说,自从和同伴一起合作整理材料之后,他学会了合作整理,当他在整理的时候他会寻求同伴的帮助,比如,在整理益智区的材料时,他愿意和同伴合作整理,他负责放材料回家,同伴负责分类材料,这样整理的速度就更加快了。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很好的个案干预场所,通过游戏材料的整理让小任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后续我们还可以在区域游戏中生发更多的更多的干预契机,搭建更好的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