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社会治理中档案工作的角色定位与服务创新

作者

李敏

丰县孙楼街道办事处 江苏徐州 221700

基层社会治理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支撑,档案工作在其中承担记录社会运行轨迹、沉淀治理知识、保障群众权益的重要职责。面对治理需求的多元化与复杂化,档案工作需要在角色上由“管理型”走向“服务型、赋能型”,在技术路径上由“纸质化”走向“数字化、平台化”,在组织协同上由“部门内循环”走向“跨层级、跨部门共享”,实现治理价值与公共价值的双向提升。

一、基层社会治理中档案工作的角色重塑与定位清晰

(一)治理信息底座的构建者与公共数据的可信中介

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源自政务服务、群众诉求、事项办理等多种场景,具有强烈的时效性、连续性与规范性需求。档案工作正是承载这些数据资料流动、分类、留存与复用的关键环节,构建了支撑治理运行的数据底座。档案系统通过对文书、材料、影像等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与结构化处理,确保每一类治理行为在信息空间中拥有清晰的记录轨迹与法律依据。在政务系统间联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档案部门需主动打通业务系统壁垒,强化平台对接能力,形成统一标准、互信互认的数据交互机制,使档案不仅成为保障行政流程完整闭环的工具,更是各级部门实现协同治理的事实依据与共享接口。

(二)治理流程嵌入式服务的协同节点与知识转化枢纽

传统档案管理注重文件归档与保存的“终点性”,然而在现代基层治理中,档案工作的参与应从治理链条初端便介入,通过全过程数据采集与要素标注完成档案信息与治理行为的同步成长。这种嵌入式服务模式使档案在政策形成、项目实施、公共服务等治理环节中皆发挥实际作用,成为工作流程不可或缺的组成。档案人员需要参与治理场景的数据设计与标准建设,明确哪些信息应当成为归档对象、以何种结构表达、在哪一阶段归集,真正实现档案资源与治理需求之间的逻辑适配。

(三)公共权益保障中的制度守望者与社会记忆维护者

群众在享受社会服务、参与公共事务、表达利益诉求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以档案为凭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档案作为行政活动的客观记录,其合法、权威与可查性决定了其在调解纠纷、界定权责、还原事实中的公信力。在基层社会中,婚育证明、社会保障、财产纠纷、公共项目征迁等领域,档案记录都是居民维权与政府公信的重要依据,档案工作在维护群众基本权利中扮演制度守望者角色。同时,档案通过记录社区发展、人物事迹、文化传承等内容,构建了一套地方性知识资源体系,成为维护区域身份、积累地方记忆的重要形式。

二、基层社会治理导向下档案服务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的档案治理新基座构建

档案信息化平台是推动档案治理结构升级与实现数据高效管理的核心支点,它不仅是档案存储与调用的技术载体,更是档案价值流动的网络枢纽。在平台构建过程中,应以政务数据统一标准为导向,构建档案信息目录体系与元数据框架,实现跨系统的数据打通与语义集成。平台需具备可视化呈现、多维度检索、实时调用等核心功能,同时支持对文档格式转换、影像识别与语义标注等操作,提升数据加工能力。为适应不同治理场景的档案需求,平台还应支持模块化扩展,如社区治理模块、基层党建模块、公共卫生模块等,配合业务流程对接,实现档案数据的自动归集与实时更新。

(二)围绕治理热点难点的档案精准服务清单化供给

档案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必须围绕基层治理的具体问题展开,建立覆盖全流程、全要素与多角色的服务清单体系。通过调研与数据分析,识别社区矛盾调解、精准帮扶、疫情防控、特殊人群管理等治理热点中的档案应用需求,围绕这些任务梳理所需文书种类、关键数据字段、历史资料模板与审核标准,形成标准化、结构化的档案服务项目清单。在服务供给方式上,应依据事项特点设置服务分级,如设置“高频事项档案服务包”“特情事项应急档案包”等模块,提高服务的响应速度与专业化程度。档案部门应协同政务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等一线服务单位,将档案服务嵌入政务服务清单与数字政府一体化平台,推动档案资源作为政务办理的前置要素或佐证材料进行在线调阅、即时调用。

(三)以基层协同网络为支撑的档案共建共享机制完善

构建广泛参与、规范有序、权责清晰的档案共建共享机制,是实现档案资源高效利用与基层治理联动协同的关键路径。应依托地方党委政府统一协调,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将档案共享纳入社会治理整体布局,在顶层规划上确保统筹推进。在操作层面,应制定统一的档案资源共享目录,明确不同档案类别的共享范围、使用边界与审批流程,同时配套建设数据交换平台与接口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档案资源的系统互通与信息自动同步。共享机制中应重视档案权属界定、隐私保护与敏感信息处理,通过设置数据加密、脱敏处理、访问审批与日志记录机制,强化全过程监管与风险预防。在档案工作者层面,需加强档案专业人员与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协同配合,提升其数据治理与系统运维能力,形成跨专业、多角色的档案共建团队。

(四)聚焦公共价值的档案公共服务与社会参与路径拓展

档案公共服务作为档案治理成果面向社会开放的重要方式,应更加注重其社会价值的释放与公众参与机制的健全。在服务内容上,应从以往的静态信息查询转向动态服务供给,围绕教育文化、法律援助、公共回忆等领域推出专题档案资源包与应用场景模块,增强服务的情境适配性。在服务对象上,应关注老年人、青少年、残障群体等特殊人群的信息需求与使用便利,建设无障碍查询平台、语音识别工具与智能辅助导航系统,实现服务的普惠化与人性化。在服务方式上,应推动线上线下渠道融合,通过建立“社区档案服务驿站”、开展“流动档案进社区”等活动形式,提升档案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体验度。在社会参与方面,应构建公众参与档案征集、编研与传播的制度机制,鼓励社区居民、民间文化组织与志愿者参与口述历史、家族谱牒、地方风物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推动形成“全民建档、全民护档、全民用档”的公共文化生态。

三、结束语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呼唤档案工作在角色定位上的主动升级与在服务方式上的系统创新。以数字化平台构建、精准化服务供给、协同化共享机制与公共化价值实现为核心路径,档案工作能够从“记录者”走向“赋能者”,从“事后保管”走向“全过程参与”,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智慧化提供坚实支撑。未来需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与技术融合上持续发力,使档案工作成为提升治理效能与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莎莎 . 智慧档案服务基层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 [J]. 档案学研究,2023,41(04):56-63.

[2] 徐慧 . 社区档案管理的服务创新路径 [J]. 中国档案,2022,48(05):38-43.

[3] 郭荣海 . 基层档案工作的角色重构与治理效能提升 [J]. 档案学通讯,2021,43(02):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