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作文“观察- 表达”序列化训练的新课标实践

作者

吴玉花

松桃民族寄宿制中学 贵州 铜仁 554100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存在“观察缺位”与“表达失能”困境:或素材匮乏,或表达碎片化。新课标提出增强观察与表达能力,为破解困境指明方向。“观察 - 表达”训练的系统性影响写作素养。传统教学中二者训练零散,缺乏衔接。本文立足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探索“观察- 表达”序列化训练路径,通过阶梯式任务设计,实现二者协同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观察- 表达”序列化训练的理论依据与框架构建

(一)新课标对“观察- 表达”的素养要求

新课标明确将“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作为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强调“观察生活,能抓住事物特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这要求教学必须打破“观察与表达割裂”的现状,建立“从生活到文字”的完整转化链条。

(二)“观察- 表达”序列化训练的框架设计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新课标任务群要求,构建三阶训练框架:

感知层:聚焦观察的“广度与精度”,引导学生运用多感官捕捉事物特征。通过“五感观察法”记录校园春景,区分“视觉色彩”“听觉声响”等要素。

提炼层:侧重观察素材的“筛选与加工”,训练学生从零散信息中提炼核心意象。将“菜市场观察”素材转化为“人间烟火气”的主题表达。

转化层:实现观察到表达的“创造性转化”,通过联想、想象等思维训练,让文字兼具真实性与感染力。将“雨滴落地”的观察转化为“时光碎裂的声音”的诗意表达。

二、“观察- 表达”序列化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分层任务设计,匹配学生认知水平

根据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设计阶梯式训练任务

七年级:以“具象观察”为主,开展“校园一景”“家庭细节”等微观察任务,训练“用准确词语描述事物”的基础表达能力。

八年级:侧重“关联观察”,设计“季节变化中的生命现象”“社会热点的多角度解读”等任务,培养“用具体事例支撑观点”的逻辑表达能力。

九年级:强化“深度观察”,通过“文化现象溯源”“人物精神速写”等任务,提升“用个性化语言表达思考”的高阶表达能力。

(二)情境化实践载体,搭建观察- 表达桥梁

结合新课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等任务群,创设三类实践情境:

生活体验情境:组织“社区菜场调研”“校园植物生长日志”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积累观察素材。

文本迁移情境: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观察视角。学习《春》的感官描写后,开展“秋之观察”仿写训练。

跨学科融合情境:联合生物课开展“校园昆虫观察”,将科学记录转化为散文表达,实现观察维度的拓展。

(三)动态化评价反馈,促进训练闭环形成

建立“过程性评价 + 个性化反馈”机制:

设计“观察日志评分量表”,从“细节捕捉”“特征提炼”“情感融入”三维度进行量化评价。

实施“师生共评”模式,通过课堂展示、小组互评等方式,聚焦表达中的“观察亮点”与“转化难点”。

建立“错题本式”反馈档案,针对学生“观察片面”“表达失真”等问题提供针对性改进建议。

三、“观察- 表达”序列化训练的实践案例

以八年级“自然观察”单元为例,展示三阶训练的具体实施过程:

感知阶段:布置“校园香樟树一周观察”任务,要求学生每日记录树的形态、光影变化及自身感受,形成《香樟观察手记》。教师通过“五感提示卡”引导学生关注“树皮的裂纹触感”“叶片的露珠折射”等易被忽略的细节。

提炼阶段:组织“观察素材分类会”,指导学生从手记中提炼“生命成长”“时光印记”等主题方向,通过“关键词聚类法”将零散观察转化为结构化素材。学生将“落叶腐烂”与“新芽萌发”关联,提炼出“消亡与新生”的主题。

转化阶段:开展“散文创作工坊”,要求学生以“香樟的语言”为视角进行表达。教师提供“比喻转化公式”,具体观察结合相似联想与情感投射,将“树干的疤痕”转化为“时光刻下的勋章”。最终形成《香樟物语》《树影里的四季》等系列作品,学生表达的生动性较训练前有显著提升。

四、“观察- 表达”序列化训练的反思与优化

(一)实践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写作呈现积极变化。素材来源不再依赖虚构,更多从生活中提取真实内容;表达方式摆脱了套路化,转向富有个性的表达,如用新颖比喻描绘事物;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也明显提升,主动创作的意愿增强。

(二)现存问题

训练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存在观察惰性,对日常小事缺乏持续关注,需要加强任务驱动;不同学生的观察视野存在差异,对不同生活场景的观察深度和广度不均衡,需补充跨场景观察任务。

(三)优化方向

可开发“观察任务包”,根据学生生活环境设计差异化观察任务,实现素材积累的互补;引入数字观察工具,借助摄影、语音记录等辅助观察,解决即时捕捉难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观察转化为表达。

五、结语

总之,“观察- 表达”序列化训练紧扣新课标“真实语言运用”的要求,通过阶梯式设计让写作教学从“抽象说教”走向“具体实践”。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看见”,在表达中学会“言说”,才能真正实现写作能力的内生性成长。这种训练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更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力与深度思考力,让写作成为连接自我与世界的桥梁。接下来,还需在训练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上持续探索,使“观察 - 表达”的协同发展更贴合学生的成长节奏,为初中作文教学注入更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翠芳. 关于初中语文情境式作文教学原则及策略的探讨[J].学苑教育 ,2025,(19):88-90.

[2] 马克敏君 . 初中记叙文写作序列化教学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4.

[3] 马艳梅 . 初中语文作文细节描写教学策略探究 [J]. 智力 ,2024,(22):120-123.

[4] 赵莹 . 初中生作文细节描写的序列化教学方法 [J]. 作文成功之路 ,2022,(2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