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 技术驱动的新媒体艺术美学范式重构
王菲
成都东软学院 611844
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新媒体艺术作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产物,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而 AIGC 技术的出现,更是为新媒体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AIGC 能够快速生成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文本等,其创作速度和多样性超出了人类艺术家的想象。这不仅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也引发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美学价值的重新思考。因此,研究 AIGC 技术驱动下的新媒体艺术美学范式重构,对于深入理解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AIGC 技术对新媒体艺术创作主体的影响
(一)创作主体的多元化
过去我们谈到艺术创作,首先想到的就是画家、音乐家、作家这些人类艺术家。他们通过长期训练掌握专业技能,用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创作作品。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人工智能也能参与艺术创作了。这些AI 系统通过分析海量的艺术作品数据,学会了各种创作风格和技巧。它们不需要像人类那样经过多年练习,只要输入指令就能快速生成绘画、音乐或文字作品。
同时,有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画作已经达到能在艺术展展出、甚至进入拍卖市场的水平。虽然这些作品背后还是需要人类设定主题和参数,但具体的图像生成过程完全由 AI 完成。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当AI 能独立产出被认可的艺术品时,它是不是也应该被视为一种新的创作主体?当然,AI 的创作方式和人类完全不同,它没有自我意识,也不会像人类艺术家那样追求个人表达。但正是这种差异,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新可能性。
(二)人类艺术家与人工智能的协作
现在很多艺术家开始把 AI 当作创作助手来使用。最常见的做法是用 AI 生成初步的构思或素材。比如设计师需要创作一个新图案时,可以先让AI 生成几十个不同版本,然后从中挑选最合适的进行修改完善。这种方式大大节省了从头开始创作的时间,让艺术家能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创意部分。另一种合作方式是艺术家和 AI 共同完成作品。艺术家负责把握整体方向和关键决策,AI 则负责执行具体的创作任务。比如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可以先确定曲风和大致的旋律走向,然后让AI 生成多个变奏版本,最后再人工调整细节。这种合作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候 AI 会生成一些超出人类常规思维的创意,这对艺术家来说是很宝贵的灵感来源。
二、AIGC 技术对新媒体艺术创作过程的作用
(一)创作方式的变革
传统艺术创作主要依靠艺术家的手工技艺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比如画家需要掌握绘画技巧,音乐家需要精通乐器演奏。AIGC 技术改变了这种模式,使创作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化。现在艺术家可以使用专门的AI 工具,通过输入文字描述或选择参数,就能快速生成各种艺术作品。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效率提升,原本需要数小时完成的基础工作,现在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同时,技术门槛的降低让更多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能尝试艺术创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AI 生成的作品往往需要人工调整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完全依赖AI 很难产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二)创作流程的优化
传统艺术创作通常要经历构思、草图、修改等多个步骤,整个过程耗时较长。AIGC 技术的介入使这个流程变得更加高效。在构思阶段,艺术家可以利用 AI 快速获取大量相关素材和创意参考,节省前期调研时间。进入创作阶段后,AI 可以生成多个版本的草稿供选择,避免了反复修改的麻烦。作品初步完成后,AI 还能根据反馈进行自动调整,比如改变配色、调整构图等。这些优化让艺术家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意构思和艺术表达上,而不是耗费在重复性工作上。但也要认识到,AI的介入可能会让创作过程变得过于程式化,如何在效率和质量之间找到平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AIGC 技术对新媒体艺术审美标准的冲击与重塑
(一)审美标准的多元化
AIGC 技术的介入带来了三个显著变化:其一,算法生成的视觉元素往往展现出人类难以手工实现的数学美感,如分形图案的无限细节、色彩过渡的绝对均匀;其二,AI 作品常突破物理规律和时空限制,创造出违背常识却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最重要的是,这种创作方式打破了艺术创作必须有意义的传统观念,使纯粹的形式美感获得独立价值。这种变化正在重塑艺术评价体系。专业艺术评论界开始将算法美感纳入评价维度,普通观众也逐渐接受并欣赏AI 作品特有的精确性和复杂性。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在数字艺术展览中,观众不再执着追问作品表达了什么,而是更关注如何被创造出来。这种转变标志着审美标准从内容导向向过程导向的扩展。
(三)个性化与集体化的审美并存
AIGC 技术可分析用户浏览记录、交互数据等,生成高度匹配个体偏好的作品。这种个性化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对独特性的追求,使每个人都能获得专属的艺术体验。但同时,算法底层仍然遵循着某些普遍审美规律:比如黄金分割构图、色彩心理学原理等经过验证的美学准则。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反映了技术与人性的平衡。个性化满足差异化需求,集体化保证基本审美共识。在实践中表现为:用户可能要求 AI生成独特风格的肖像画,但最终作品仍会保持五官比例的协调性。这种动态平衡正在形成新的审美范式,既尊重个体差异,又维护着艺术交流的共同基础。
结语
AIGC 技术改变了艺术创作的主体、过程和审美标准,促使新媒体艺术美学范式不断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 AIGC 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积极探索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推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创作的影响,保持人类艺术家的独特创造力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肜 , 罗丹 . 机器智能美学时代的跨媒介记忆 : 雷菲克·安纳多尔新媒体艺术的影像叙事 [J]. 符号与传媒 ,2024,(02):113- 126.
[2] 常亚丽 . 技术支持下课程的美学取向探索——来自新媒体艺术的启示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1,(08):138- 139.
[3] 陈旭光 . 数字技术下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变革与理论扩容 [J]. 社会科学战线 ,2021,(04):180-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