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建政工工作一体化管理的方法研究

作者

向姝

长沙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 湖南长沙 410000

1. 党建政工工作一体化管理的内涵与目标定位

1.1 一体化管理的核心概念解析

党建政工工作一体化管理并非简单的党建与政工工作叠加,而是基于二者内在关联性构建的系统性管理模式。党建工作作为组织发展的政治核心,其核心任务在于强化政治引领,确保组织发展方向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政工工作则侧重于员工思想教育、文化建设及组织凝聚力提升,其目标在于通过思想引导与文化熏陶,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一体化管理将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与政工工作的实践优势深度融合,通过打破部门壁垒与职能分割,形成党建与政工工作协同推进的合力。这种管理模式强调党建与政工工作在目标设定、资源调配、过程实施及效果评估等环节的全面贯通,使政治引领与业务实践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一体化管理的本质在于构建党建与政工工作的有机整体,通过制度创新与机制优化,实现政治功能与业务功能的同步增强,最终推动组织整体效能的全面提升[1]。

1.2 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体系构建

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体系需围绕政治引领力、组织凝聚力与业务协同性三个维度展开。政治引领力目标要求通过一体化管理,确保党组织在组织决策中的核心地位,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能够转化为组织发展的具体行动。组织凝聚力目标强调通过党建与政工工作的深度融合,增强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感,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业务协同性目标则聚焦于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通过一体化管理机制的设计,使党建工作能够主动融入业务工作全流程,为业务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与思想动力。三个目标维度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体化管理的价值导向与实践框架。其中,政治引领力是根本保障,组织凝聚力是基础支撑,业务协同性是实践载体,三者共同推动组织在政治方向、团队建设与业务发展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2. 党建政工工作一体化管理的实施

2.1 组织架构的整合优化

2.1.1 跨部门党建政工联合工作

跨部门党建政工联合工作组的设立是一体化管理组织架构优化的关键举措。该工作组由党组织负责人牵头,成员涵盖政工部门、业务部门及基层党支部代表,其核心职能在于统筹协调党建与政工工作资源,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与职能分割。工作组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党建与政工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与部署,确保二者在目标设定、任务分解及资源调配等方面形成合力。工作组还承担着监督考核职能,通过建立跨部门协作评价机制,对党建与政工工作协同推进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与效果评估。这种组织架构设计使党建工作能够主动对接业务需求,政工工作能够深度融入政治要求,从而形成“党建引领政工、政工支撑党建”的良性互动格局[2]。

2.1.2 基层党支部与业务单元的“双向进入”机制

基层党支部与业务单元的“双向进入”机制通过人员交叉任职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业务单元负责人进入党支部委员会担任兼职委员,参与党组织重大决策讨论,确保业务发展方向与党的政策要求保持一致;党支部书记或委员进入业务单元担任思想政治辅导员,负责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转化为业务工作指导原则,并通过思想引导解决业务推进中的团队凝聚力问题。这种机制使基层党组织能够直接掌握业务动态,业务单元能够及时获得政治支持,从而形成“业务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的实践格局。“双向进入”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人员角色转换,构建党建与业务工作的利益共同体,使二者在目标追求与实施路径上达成高度统一。

2.2 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建设

2.2.1 党建与业务“同计划、同部署、同考核”流程设计

“同计划、同部署、同考核”流程设计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纳入统一管理框架。在计划阶段,党组织与业务部门共同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将政治建设要求转化为具体业务指标,确保党建目标与业务目标方向一致;在部署阶段,通过联合工作组会议形式,对党建与业务任务进行同步分解,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间节点,形成“任务清单 + 责任清单”的双重管理机制;在考核阶段,建立党建与业务综合评价体系,将政治表现、思想作风等党建指标纳入业务绩效考核范畴,同时将业务成效作为党建工作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流程设计使党建工作能够主动嵌入业务工作全链条,业务工作能够自觉接受政治引领,从而破解党建与业务“各管一段”的碎片化问题[3]。

2.2.2 数字化平台支撑下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数字化平台为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实践载体。通过构建党建政工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党建与业务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动态分析。平台功能涵盖任务发布、过程跟踪、效果评估及反馈改进等全流程管理模块:任务发布模块将党建与业务计划转化为可执行的任务指令;过程跟踪模块通过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展示,实时监控任务推进情况;效果评估模块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党建与业务协同成效进行综合评判;反馈改进模块根据评估结果生成优化建议,推动管理流程持续迭代。数字化平台的应用使一体化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与决策科学性。

2.3 资源要素的统筹配置

2.3.1 党员队伍与政工骨干的交叉培养模式

党员队伍与政工骨干的交叉培养通过角色互换与能力互补实现人才资源优化。具体实践中,党组织定期选派党员骨干参与政工业务培训,系统学习员工思想动态分析、文化建设方法等政工专业技能;政工部门则组织政工骨干参加党务知识培训,重点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与政策解读能力。交叉培养模式还通过岗位轮换机制深化实践锻炼,安排党员骨干到政工岗位短期任职,参与员工思想教育与文化活动组织;选派政工骨干到党务岗位锻炼,协助开展党组织建设与党员管理工作。这种培养方式使党员队伍与政工骨干逐步形成“政治素养 + 业务能力”的复合型能力结构,为一体化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4]。

2.3.2 党建经费与业务资源的共享机制

党建经费与业务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党组织与业务部门共同建立资源统筹调配制度,明确党建经费可用于支持业务创新项目中的思想教育环节,业务经费可划拨专项用于党建活动场地建设与数字化平台开发。资源共享机制还涵盖设施设备、信息资源等非货币资源:党组织活动室与业务会议室实行功能整合,既满足党员学习需求又服务业务研讨;党建学习资料库与业务知识库实现数据互通,为员工提供一站式信息查询服务。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使党建与业务工作在资源投入上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有效避免了资源重复配置与浪费问题。

3. 党建政工工作一体化管理的保障机制

3.1 制度保障体系

3.1.1 一体化管理责任清单与考核细则制定

责任清单与考核细则的制定为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制度约束与行为规范。责任清单明确党组织负责人、业务部门负责人及联合工作组成员在一体化管理中的具体职责,涵盖目标制定、任务分解、资源调配及效果评估等全流程管理环节。考核细则则建立量化评价标准,将党建目标完成情况、业务协同成效及员工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范畴,并设置差异化权重体现管理重点。考核结果与个人薪酬晋升、职务调整直接挂钩,形成“责任明确 -过程可控- 结果可溯”的管理闭环。这种制度设计使一体化管理从“软约束”转变为“硬指标”,有效提升了各级管理人员推进一体化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1.2 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容错纠错机制

容错纠错机制通过明确边界与规范程序,为一体化管理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机制设计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对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为推动发展无意过失、在改革创新中因客观因素导致的偏差予以容错;对因主观故意或严重失职造成的损失则严格追责。容错纠错程序包括申请、核实、认定及反馈四个环节:责任主体提交书面申请说明情况;联合工作组通过调查取证进行事实核实;党组织集体研究作出认定结论;认定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申请人并公开通报。这种机制既鼓励管理人员大胆探索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又通过程序规范防止滥用容错政策,为一体化管理营造了宽松而不失严谨的制度环境[5]。

3.2 人才保障体系

3.2.1 复合型党务政工干部的选拔标准

复合型党务政工干部的选拔标准聚焦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与组织协调力三个核心维度。政治素质标准要求候选人坚定理想信念,熟悉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具备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业务能力标准强调候选人掌握现代管理方法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专业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协调力标准注重候选人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冲突化解能力。选拔程序采用“笔试 + 面试 + 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笔试考察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掌握程度;面试评估应变能力与价值观匹配度;实践考核通过临时任务检验实际工作能力。这种选拔标准体系确保了党务政工干部既具备政治引领力又拥有业务执行力,为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关键人才支撑。

3.2.2 党建业务双通型的培训体系构建

双通型培训体系通过课程模块化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实现能力提升。课程体系包含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及实践技能三大模块:政治理论模块重点解读党的最新政策与方针;业务知识模块涵盖管理学、心理学等跨学科内容;实践技能模块设置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教学方法采用“线上学习 + 线下研讨 + 跟岗实践”的混合模式:线上平台提供碎片化学习资源;线下研讨通过小组课题促进知识转化;跟岗实践安排学员到先进党组织或业务部门短期锻炼。培训效果评估运用柯氏模型,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到结果层进行全维度评价。这种培训体系使党务政工干部逐步形成“政治家 + 专家”的双重能力特质,有效提升了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效能。

3.3 文化保障体系

3.3.1 红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载体创新

红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通过载体创新实现价值共鸣。具体实践中,党组织挖掘企业历史中的红色基因,将创业故事、奋斗历程转化为文化教育资源,通过编撰企业史志、建设主题展馆等形式进行传承弘扬。同时,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在员工培训中设置党性教育专题,在团队建设中开展红色拓展活动,在文化宣传中创作红色主题文艺作品。载体创新还体现在数字化传播方面,开发红色文化VR 体验系统,运用短视频平台推送微党课,通过互动游戏传播党的知识。这种融合方式使红色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既增强了员工的文化认同感,又为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价值引领。

3.3.2 典型案例库与经验共享平台建设

典型案例库与经验共享平台通过知识管理促进管理经验传承。案例库按照党建与业务融合、组织架构创新、工作流程优化等维度进行分类建档,每个案例包含背景介绍、实施过程、成效评估及经验总结等要素。经验共享平台则集成案例检索、在线交流、专家咨询等功能模块:案例检索支持关键词组合查询与标签筛选;在线交流设置主题论坛与即时通讯工具;专家咨询链接内部资深党务工作者与外部理论研究者。平台运行采用“贡献值”激励机制,对案例提供者与活跃用户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培训机会或实物奖品。这种知识管理体系使一体化管理的成功经验能够快速复制推广,有效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

小结

综上所述,党建政工工作一体化管理通过内涵界定、目标构建、路径设计与保障支撑形成完整方法体系。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组织架构整合、流程标准化及资源统筹实现党建与政工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制度、人才与文化保障确保管理效能持续提升。实践表明,一体化管理能够有效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与组织凝聚力,为组织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组织中一体化管理的差异化实施策略,以及数字化技术对管理模式的深度变革路径。

参考文献

[1] 周航璇 . 新时代企业党建政工工作一体化管理路径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4,(34):67-69.

[2] 刘云刚 . 企业党建政工工作一体化管理探讨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4,(30):92-94.

[3] 刘敬 . 新时代企业党建政工工作一体化管理路径探索 [J]. 中外企业文化 ,2024,(02):157-159.

[4] 钱 学 义 . 企 业 党 建 政 工 工 作 一 体 化 管 理 探 讨 [J]. 中 外 企 业 文化 ,2023,(12):171-173.

[5] 李日丰 . 党建政工工作一体化管理方法分析 [N]. 科学导报 ,2023-01-13(B03).

作者简介:向姝(1984.03-)女,汉族,籍贯湖南双峰,本科,政工师,主要从事政工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