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阶梯式问题的分层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高超
廊坊市第六中学 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在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阶梯式问题的分层设计及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问题链突显课堂教学的主题
历史本身是多元的,它包括诸多历史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这是复杂且丰富的。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历史教学,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一直不停地提问,学生不停回答的课堂现象。这样热闹的课堂,课程结构往往只是千篇一律的。每节课都需要有主旋律,这主旋律就是教育的主题和灵魂,它包含素材的选取、问题的设计、学生参与活动以及教育目标达成等问题。而这主旋律的清晰与否取决于如何解决一连串相关联的问题,也即“问题串”的设计。
例1: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是怎样构成问题链的?凸显什么?(1)请从日本、中国、国际环境三个方面分析日本侵华的原因。(2)日军侵华过程中犯下了哪些罪行?作为中国人,你有何感受和启示?(3)你知道哪些抗日英雄和他们的事迹?(4)国共合作前后抗日战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畅所欲言:谁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6)中国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哪些伟大贡献?(7)考考你:侵华、抗战、胜利三者是什么逻辑关系?(8)结合鸦片战争以来的史实,谈谈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例 2:第 14 课文艺复兴运动(1)为什么要压抑人性——这一运动爆发的原因是?(2)怎样实现人性解放——这一运动是如何产生的?(3)怎样认识人性——文艺复兴运动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二、问题的逻辑与梯度
北京师范大学郑林教授主持的历史学能力研究团队对历史学的能力进行了“三级分类,九大因素”的研究,将历史学能力从基础到高阶的维度排列解释,形成阶梯状的阶梯式结构,符合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在设置问题与设计学习任务时应从历史学能力和学科要素的各个层次予以综合考量,采用由低到高的阶梯式教学方法,提出由低向高逐级的题型。
如在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一课中,立足于“宋元时期在我国古代史上有何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普通人身处的视角来认识宋元历史的重大地位。在准确把握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将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并以提问的方式建构起一连串的任务链。第一阶段“回忆东京梦华”为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能体验宋朝的城市生活,主题问题是“宋元城市生活有何特点?”第二阶段“探索城市生活”中有两个关键问题——“宋元城市生活有什么特点?”和“宋元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呢?”本节课的主题问题分三步走,先从现象入手、深入到特点、再分析成因,是逐步深入的过程,符合学生思维的认知方式。从提问的难度来看,第二阶段的两个关键问题呈现出层级性难度的递增。在归纳宋元城市生活特点时,学生由宋朝东京市区分布情况表中罗列的内容,分别描述了某一方面的特点,再进一步提炼后得出宋朝城市生活的总体特点——多样化而富有活力、平民而平凡、多元而融洽。
对元朝都市生活的特点这一内容的处理,是采用了倒推的模式,通过证明元代城市生活具备这 3 个特点来进行,旨在锻炼学生的论证能力,即如何用事实支持历史看法的能力。对于“宋元时期城市建设原因的解释”部分,是呈现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完成的“你对宋元的看法”调查表结果表格,探寻宋元时期的特点和宋元时期城市生活特点之间的联系,加以联结,并将已学历史结合解释。这样能把宋元时期的城镇生活放置在宋元历史的整体背景中建立起因果联系,加以历史解读,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成因,认识到事件与事件间的多向链接性,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释能力。解释能力在历史学科能力体系中,属于B 层级“实践应用”的重要因素,解释能力表现为分析历史事件、现象发生的原因,推断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学生必须在完成了 A 级别基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做到深度分析、判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为达成深层次学习,我们要依据历史学科的能力进行阶梯性有效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由解答简单问题过渡到解答复杂问题,逐步接近学生的潜能区,从而锻炼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构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问题分层”中的宏观分类
(一)关键问题的确定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历史学基本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记住既定的历史结论,而且是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当中掌握历史,在发表自己对学习的认知过程中阐释历史。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需要“分析每个学习单元的核心内容、基本概念与重大问题”,在具体操作上把《课程标准》的内容分解开来。
例如,《课程标准》对《中外历史纲要(下)》“全球航路的开辟”中规定: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人们的视野和能力发生变化、不同地区文化受到的影响,认识到新航路开辟是一个转折,代表着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其中“世界联系密切”是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世界联系密切”“新航路开辟”“人类历史进步方向”是主要观念;而“新航路开辟如何引起世界联系、人们的视野和能力发生变化”“新航路开辟给各个地区的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如何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进步中重要的环节”是其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与解答一般用于新授课上,并成为整节课程教授的逻辑框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形成新观点。
(二)非关键问题的处理
“关键问题”的确立是教师的主体行为,而“非关键问题”则是从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一般来讲,新课之前学生需要先预习,再提出问题。例如,老师的课堂收集了一些学生的问题,如:初中的教科书写的是开辟新航路,高中的教科书写的是全球航线的开辟,“新航路”和“全球航线”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郑和下西洋、欧洲航海家冒险在时间上错开、空间上隔绝,二者有什么不同?如果达·伽马的船队遇到郑和的船队会出现什么情况等等,结合这些问题,吴老师再选择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关键作用的一些问题,搜集材料,拟定问题,对课程进行二次优化,使之符合实际,针对学生,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
结束语
本文从阶梯式问题的设计原则、方法及其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合理设计阶梯式问题,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论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李秀梅; 刘翔.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8)
[2]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J]. 刘卫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1)
[3]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读思问练[J]. 廖志立. 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