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儿童期虐待对网络欺凌的影响

作者

余菁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

摘要:随着互联网发展,网络为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其隐秘性也催生了网络欺凌。“暴力循环”理论指出,童年受虐者成年后易成为暴力实施者,且儿童期虐待还关联成年抑郁情绪。鉴于此,本研究聚焦于探讨在自尊的中介影响下,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关联,旨在为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早期干预筑牢理论根基。

关键词:儿童期虐待 网络欺凌 自尊

引言:随着互联网通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使用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网络欺凌的发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据2023年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51.31%的网民认为互联网平台上网络欺凌情况严重,2024年网络欺凌问题可能依然是网民关注的重要方面之一。本研究将探讨在自尊的中介作用下,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对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影响,为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

1.儿童期虐待与网络欺凌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

1.1 儿童期虐待增加网络欺凌风险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期虐待经历与网络欺凌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田丽丽教授团队的元分析研究发现,儿童期虐待与网络欺凌行为(r=0.349,p<0.001)和网络欺凌受害(r=0.237,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经历过儿童期虐待的个体,无论是实施网络欺凌还是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风险都显著增加。田苗等的研究指出,儿童期虐待经历会通过增加个体的攻击性行为,进而增加其实施网络欺凌的可能性。这说明儿童期虐待可能会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使其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攻击性行为,从而在网络环境中表现为网络欺凌行为

1.2 不同类型儿童期虐待的影响差异

在众多类型的儿童期虐待中,情感虐待和被忽视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影响尤为显著。研究表明,情感虐待相比被忽视对网络欺凌行为的推动作用更强。情感虐待可能导致儿童与照顾者之间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进而引发情感调节障碍和较差的情感理解能力。这些问题会进一步破坏同伴关系的质量,使得个体更容易通过网络欺凌来获取关注或满足某种心理需求。

2.基于自尊的中介作用研究成果

2.1 自尊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地位

研究表明,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网络欺凌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杨继平、王娜等人对2407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儿童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欺负行为,而自尊在这一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儿童期虐待并非直接导致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而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间接影响其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具体来说,经历过儿童期虐待的青少年往往自尊水平较低,而低自尊又与网络欺凌行为呈正相关。

另一项研究也发现,经历过儿童期心理虐待的学生自尊水平较低,并且更容易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这说明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网络欺凌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儿童期虐待所导致的低自尊可能是个体卷入网络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友谊质量也在这一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高质量的友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负面影响。

2.2 具体作用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不断揭示,自尊水平在儿童期虐待与网络欺凌行为之间扮演着关键的中介角色。杨继平、王娜等学者对2407名青少年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自尊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儿童期虐待并不直接引发网络欺凌行为,而是通过降低个体的自尊水平,间接影响其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具体而言,那些经历过儿童期虐待的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较弱,而较低的自尊水平又与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

另一项针对中学生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研究发现,经历过儿童期心理虐待的学生通常自尊水平较低,并且更容易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网络欺凌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儿童期虐待所导致的低自尊水平,可能是个体卷入网络欺凌行为的重要诱因之一。此外,研究还指出,友谊质量在这一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高质量的友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儿童期虐待对个体自尊水平的负面影响,从而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其心理韧性,降低其卷入网络欺凌行为的可能性。

3.教育启示

首先,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重视儿童期虐待对个体自尊的负面影响。学校和家庭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发现儿童可能遭受的虐待,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其次,提升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是预防网络欺凌的重要策略。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自尊和自信。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通过成功体验提升自尊水平。此外,高质量的同伴关系对缓解儿童期虐待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建立,增强学生之间的信任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网络。最后,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避免对孩子进行情感忽视或虐待。

结束语:综上所述,过往研究揭示儿童期虐待会提升网络欺凌风险,不同虐待类型影响有别,自尊起中介作用。但研究有争议,因果难定,还受其他因素干扰。未来需开展多因素综合、纵向追踪研究,强化干预策略探索,以此深化理解该领域,为防治网络欺凌夯实理论与实践基础,护航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网络与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田志宏, 张弛, 马子淇,等. 2023年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J]. 中国信息安全, 2023(12):110-113.

[2]田丽丽, 王雨晨, 张佳,等. 儿童期虐待与网络欺负的关系: 基于57项研究的元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10.

[3]田苗,马自芳,薛钟瑜,宋雅琼,李甄娅,王庆文,曹晓琪,王莉.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82-85

[4]王润川, 李凌江, 黄国平,等. 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28(5):7.

[5]李彩娜, 石艳华, 马方圆,等. 儿童期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 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1):6.

[6]王芳, 黄静, 赵玉芳,等. 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 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 28(3):6.

[7]Smith P K, Mahdavi J, Carvalho M, et al. Cyberbullying: its nature and impact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8, 49(4): 376-385.

[8]Jones S, Mitchell K J, Finkelhor D. Trends in youth internet victimization: findings from three youth internet safety surveys 2000-2010[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13, 53(1): 17-23.

[9]张悦, 李海垒, 张文新. 儿童期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关系: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 25(5):8.

[10]刘梦迪, 陈欣银, 李董平,等. 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与网络欺负的关系: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2, 30(1):7.

[11]张馨月, 王芳, 赵玉芳,等. 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影响: 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 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