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战略下构建体育“大思政”格局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
霍斌
河北省体育局射击射箭运动中心
一、构建体育“大思政”格局的背景和意义
(一)时代背景。进入新时代,体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成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1. 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领域若干重大关系肯基本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为新时代推动体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 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速度前所未有。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列达到 38.5% ,体育基础设施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连续两届奥运会位列金牌榜第二;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网球、田径、游泳等职业体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已在多个维度进入全球前列,且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3. 体育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给体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风险,特别是奥运会以及职业联赛等有较大影响力的赛事,被政治化的风险日益加剧,一不小心就会上升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二)现实意义。加快构建和完善“大思政” 格局,对于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体育人才、提升行业人群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 能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价值引领、情感联结、行为塑造、文化认同的战略作用,是将体育精神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关键路径。比如通过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实现思想情感交流,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 能够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像武术、龙舟、射箭等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体现着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兼具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够激发参与者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和探寻,从而不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3. 能够进一步加强体育领域作风建设。通过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传承中华体育精神,帮助广大的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从思想层面引导其在各类比赛和训练中,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坚守底线,坚决反对兴奋剂、假赛、黑哨等不正之风,遏制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
二、构建体育“大思政”格局的实践困境
构建体育“大思政”格局,其主要载体和展示窗口在高水平运动队,实践困境和难题表现为:
(一)“成绩至上”与“立德树人”的张力始终存在。部分体育工作者认为工作的核心在于提升竞技成绩和开展体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次要的。特别是高水平运动队,承担着全运会、奥运会等重大赛事夺牌使命,“金牌指挥棒”效应显著,教练员、管理人员容易将思政工作视为“软任务”。
(二)思政工作“两张皮”现象经常发生。理论学习、思想汇报往往是生搬硬套,未能将中华体育精神、职业道德、心理韧性培养等思政元素,有效的提炼和融入到比赛、训练和群众运动中。且思政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系统化的挖掘和转化设计,未能形成具有项目特点、运动特色的思政品牌。
(三)思政工作主体能力不足。1. 政工干部“水土不服”。专职政工干部理论性强,但存在不了解运动项目规律、运动员特点(文化基础差、价值观多元化冲击、退役转型焦虑、心理压力)等情况,从情感上难以被运动队接受,使工作成效大打折扣。2. 业务骨干思政能力较弱。领队、教练是运动队日常管理的核心,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群众运动指导的关键,但他们普遍缺乏思政理论素养和教育方法,不善于做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
(五)评价体系引导不足。现有的评价体系,多是以成绩、场馆建设、赛事效益等硬指标为主。思政工作成效缺乏科学、可量化、被广泛认可的评估标准,难以纳入考核体系并影响资源分配,导致投入动力不足。
三、构建体育“大思政”格局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思政工作的“体”字特色。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体育“大思政”工作,深挖体育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紧紧围绕体育特色、项目规律、人群特点来制定契合实际、落地有力的工作方案,将中华体育精神的培育作为核心任务,深度融入训练、竞赛、管理、群众体育活动和运动员生涯发展的全链条。
(二)优化内容形式,破解思政工作的“两张皮”现象。1. 把支部建在运动队上。让党组织成为运动队的“神经中枢”,注重“赛训融合”,培养出“扛着国旗冲锋”的红色冠军。2. 把思政课堂融入日常。将拼搏精神、意志品质、规则意识、团队协作等思政要求融入日常训练计划、科目设置、总结讲评。如:在极限训练中强调意志力,在战术演练中强调团队配合与牺牲精神,在规则讲解中融入诚信与公平竞争教育。3. 开发特色课程思政。挖掘各运动项目蕴含的精神内核,结合本项目冠军运动员的成长故事、经典战役案例,开发情景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思政课。如:中国射击学院打造的“首金荣光”课程思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教育性,是“体育 + 思政”的新样板。4. 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体育文化节、志愿服务、红色体育之旅等,让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升骨干能力,打造“懂体育、会思政”的复合型团队。1. 政工干部要“下队”。政工干部要跟队训练、生活,了解项目规律和特点,了解队伍文化和运动员思想动态,与运动员教练员打成一片。2. 业务骨干要“武装”。将思政工作能力纳入领队、教练员、社会指导员选拔、培训和考核内容,提升其结合训练比赛做思政工作的能力。3. 运动队思政要“导师”。邀请优秀退役运动员、体育功勋人物、相关领域专家(运动心理、体育伦理、法律)担任运动队思政导师,定期开展交流辅导。
(四)完善考评政策,构建特色鲜明的评价与激励机制。1. 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在成绩指标之外,增设“思政表现”或“体育精神风貌”指标。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奖励分配、参赛资格、退役安置政策倾斜相挂钩。2. 树立“德技双馨”标杆。大力选树和宣传成绩优秀、爱国奉献、品格高尚的运动员、教练员典型,设定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标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3. 将思政成效纳入单位考核。将其作为各相关处室、体育院校、项目运动中心等单位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四、结论
构建体育“大思政”格局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体育局必须正视现实困境,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从健全机制、优化方式、建强队伍、完善考评等多方面综合发力,并不断持续探索和创新,将价值引领深度融入体育事业发展的血脉之中,让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冬奥精神等成为体育最鲜明、最持久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坐标,培养造就一代代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为建设体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
2. 以体育人:体育大思政建设的创新探索(来源:人民论坛网)
3. 新时代体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理路、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来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作者:王陈)
[作者简介 ] 霍斌(1984-),男,河北行唐人飞碟队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