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老年教育与积极老龄化:通过学习活动促进社会融入的路径研究

作者

陈雅楠

天津市静海区老年大学 天津市静海 301600

一、引言

截止 2024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 22% ,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13.5% ,人口老龄化已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积极老龄化”取代“被动养老”成为主流导向—世界卫生组织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参与健康、安全且有保障的生活”,其核心在于保障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权与发展权。社会融入作为社会参与的核心体现,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研究显示,社会融入度高的老年人抑郁风险降低 40% ,生活满意度提升 60% 老年教育作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载体,其功能已从传统的“休闲娱乐”向“社会赋能”拓展。从社区老年学堂的智能手机培训班,到老年大学的书画展览,再到社区志愿宣讲队的经验分享,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正为老年人搭建社会互动平台。然而,当前老年人社会融入仍面临多重困境:退休后角色转换带来的“社会剥离感”、数字化时代的“技能鸿沟”、社交圈子收缩导致的“孤独感”等。因此,探索老年教育如何通过学习活动破解这些困境,构建可操作的社会融入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1. 积极老龄化:区别于“健康老龄化”对生理健康的侧重,积极老龄化强调“健康、参与、保障”三位一体,核心是通过社会支持与个人能力提升,使老年人持续参与社会生活并获得价值认同。

2. 老年教育:面向60 岁及以上群体的教育活动,涵盖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兴趣培养等,既包括老年大学等正式教育形式,也包括社区讲座、家庭学习等非正式教育形式。其本质是“发展性教育”,而非单纯的“补偿性教育”。

3. 社会融入:指老年人通过社交互动、角色参与、价值贡献等方式,与社会系统建立稳定关联,并由此获得情感归属、功能适配与价值认同的状态,具体表现为社交网络完整、社会角色清晰、社会贡献可见。

( 二) 理论支撑

4. 活动理论:该理论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社会参与程度正相关,持续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学习活动)能延缓衰老感知、维持社会角色。老年教育通过设计持续的学习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活动载体”,有效填补因退休导致的“角色真空”。

5. 社会认同理论:个体通过群体归属获得自我认同。老年教育中的学习群体(如书法班、合唱队)能形成“我们”的群体意识,帮助老年人摆脱“退休者”“老年人”等刻板标签,建立“学习者”“参与者”的新身份认同,从而增强其社会融入的内在动力。

6. 赋能理论: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于“赋能”。老年教育通过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提升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力”(如数字技能)与“社会表现力”(如兴趣特长),使其积累参与社会的“能力资本”,实现从“被动接受帮助”向“主动参与互动”的转变。

三、老年人社会融入的现实困境与老年教育的介入价值

(-) 老年人社会融入的三重困境

7. 社交网络收缩:从“社会人”向“家庭人”的转变中,退休后老年人脱离职场社交圈,若缺乏替代性社交载体,易陷入“家庭 - 医院”两点一线的封闭状态。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约 45% 的独居老人每周社交次数不足3 次,其中 60% 认为“身边没有能说话的人”。社交网络的收缩直接导致情感支持缺失与社会信息脱节。

8. 能力适配不足: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移动支付、健康码、在线挂号等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技能,但老年人普遍面临“数字鸿沟”挑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60 岁及以上网民仅占网民总数的 14.3% ,约 2 亿老年人因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而难以独立完成日常事务。能力不足导致老年人“想融入却融不进”,甚至产生“被社会抛弃”的失落感。

9. 角色认同失落:职场角色往往是个人社会认同的核心来源。退休后若缺乏新角色填充,易产生强烈的“无用感”。调研显示, 70% 的退休老年人希望“继续做点有意义的事”,但因缺乏渠道与能力,多数人只能被动接受“被照顾者”的角色定位,这种价值落差进一步削弱其社会融入意愿。

( 二) 老年教育的介入价值:从“问题应对”到“发展赋能”

老年教育通过学习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社交场景”与“角色平台”,精准对应社会融入的困境:

针对社交收缩:学习活动构建新社交网络(如同窗、队友),形成稳定的情感联结;

针对能力不足:学习内容(如数字技能、健康管理)直接提升社会适应力;

针对角色失落: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展示与贡献(如老年学员担任社区讲师)有效重塑价值认同。

典型案例:如上海某社区“银龄智能手机班”不仅教授老人使用微信,更通过“小组互助”模式形成固定社交圈。学员后续自发组建“社区代购队”,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买菜服务,成功实现从“学习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完成了从“融入社会”到“贡献社会”的跃升。

四、学习活动促进老年人社会融入的具体路径

( 一 ) 路径一:以学习场景为纽带,构建“情感 - 社交”双重联结网络。学习活动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提供“高频互动场景”,通过集体学习形成“情感共同体”,进而延伸为稳定的社交网络。具体表现为:

10. 正式学习场景:建立结构化社交关系老年大学、社区学堂等机构通过固定课程表与班级建制,形成“每周见面、长期共处”的结构化互动。例如,静海区老年大学摄影班学员因共同外出采风形成紧密联系,课后自发组织“社区摄影展”,将学习社交延伸至社区公共生活;班级中 85% 的学员表示“通过摄影班结识的朋友数量超过了退休前”。

11. 非正式学习场景:激活灵活化社交延伸,广场舞队、书法兴趣小组等非正式学习群体门槛低、互动灵活,更易覆盖高龄、低学历老年人。这类群体虽无严格的“教学关系”,却通过“共同爱好”形成自然社交。成都某社区“银发读书会”由退休教师发起,每周在公园读报交流,成员从最初5 人扩展至30 人,不仅交流心得,还共同参与社区“家风宣讲”,社交关系从“兴趣伙伴”深化为“社区战友”。

12. 跨代学习场景:打破年龄圈层壁垒“老青共学”类活动(如老年人向青年学习数字技能、青年向老年人学习传统手艺)能有效打破代际隔阂。杭州某高校“银龄课堂”组织大学生与社区老人结对互学(老人教剪纸,学生教短视频制作),结对双方后续共同参与“社区文化节”。老年人通过青年群体接触新观念,青年则帮助老人链接更广阔的社会信息,实现“代际双向融入”。

( 二 ) 路径二:以学习内容为工具,赋能“适应 - 参与”双重能力资本。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与“发展性”直接决定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底气,通过“基础能力 + 特色能力”双提升,构建社会融入的“能力支撑”:

13. 基础能力培养:消除社会参与的“技能障碍”针对老年人生活刚需设计的课程(如智能手机操作、在线挂号、短视频制作),能直接破解“数字鸿沟”。北京某街道“银龄数字学堂”根据需求开发“微信买菜”等微课程。学员掌握技能后,不仅能独立出行,还主动在社区服务中心担任“数字辅导员”,从“被帮助者”转变为“帮助者”。能力提升带来的自信显著增强了其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

14. 特色能力培育:打造社会展示的“个人标签”。兴趣特长类课程(如合唱、手工、绘画)帮助老年人形成“可展示的技能”,为社会参与提供“切入点”,静海区老年大学合唱队学员通过系统学习,多次参与市、区级文艺汇演,部分学员还被社区邀请指导“少儿合唱团”。队员反馈“在台上表演时,感觉自己焕发活力,不再是‘在家带孙子的老人’”。特长成为老年人的“社会名片”,使其在社区中获得诸如“有才艺的张阿姨”,“会唱歌的李师傅”等个性化认同,摆脱了模糊的“老年人”标签。

( 三 ) 路径三:以学习成果为媒介,激活“参与 - 贡献”双重价值认同。学习活动若仅停留在“学”的层面,难以形成持久的社会融入动力;唯有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社会贡献”,才能使老年人获得“被需要”的价值感。具体可通过三个环节实现:

15. 学习成果展示:从“自我满足”到“社会认可”。学习成果的公共展示(如书画展、手工作品义卖)是价值认同的起点。广州某社区“银龄手工坊”学员将编织的围巾、帽子在社区广场义卖,所得捐赠留守儿童。老人不仅获得“作品被喜爱”的认可,更通过公益行为感受到“自己仍能为社会贡献力量”。展示与反馈使老年人深刻认识到“学习不仅能丰富自我,亦可惠及他人”。

16. 学习能力转化:从“学习者”到“传播者”。具备一定能力的老年人可通过“教学相长”成为“老年讲师”,实现角色升级。上海“银龄讲师团”吸纳老年大学优秀学员,培训后担任社区“健康养生”“隔代教育”讲师。学员王阿姨表示:“以前觉得退休后便无所用,现在每周为邻居授课,大家反馈‘听王阿姨讲比看手机清楚多了’,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无比珍贵。”

17. 学习群体行动:从“个体参与”到“集体贡献”。学习群体可通过共同行动参与社区治理,形成“集体价值”。苏州某社区“老年议事会”由老年学堂学员组成,成员通过政策学习与案例研讨,为社区“适老化改造”提出12 条建议(如增设休息座椅、优化无障碍通道),其中 8 条被采纳。老年人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将学习中提升的分析能力转化为切实的社区贡献,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归属感。

五、优化老年教育实践的对策建议

学习活动促进社会融入的效果,依赖于老年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优化。针对当前存在的“供给错位”“资源分散”“支持不足”等问题,需从以下方面改进:

( 一) 课程供给:从“统一化”到“精准化”,匹配融入需求

18. 实施分层分类课程设计:针对低龄老年人(60-70 岁)侧重发展性课程(如短视频创作、跨境旅游英语),针对高龄老年人(70 岁以上)侧重适应性课程(如居家安全、简易康复);针对城市老人强化数字技能类课程,针对农村老人增加农技推广、电商销售类内容,避免“千校一面”。

19. 强化“融入导向”的课程设计: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融入“社会参与”导向。例如,数字技能课不仅教授操作,还应设计“用微信给孙辈发送节日祝福”“在线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投票”等实践任务;兴趣课程增设“社区成果展示”“公益项目应用”模块,建立学习成果与社会融入的直接关联。

( 二) 资源联动:从“单一供给”到“协同支持”,拓宽融入场景

20. 构建“政府- 社区- 市场”协同网络:政府负责基础保障(如社区学堂场地补贴),社区整合本地资源(如联动商超开展“老年人导购体验日”),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企业开发适老化学习 APP)。例如,杭州“银龄生活圈”将老年大学课程、社区活动中心、商超服务点联动,学员可凭学习积分兑换社区服务,同时在商超实践所学技能(如协助其他老人理解促销活动)。

21. 激活“家庭- 社会”支持链: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或支持老年学习(如子女陪同老人学习数字课程),减少“老人独自学习”的孤独感;推动企事业单位开放资源(如企业提供“老年体验岗”、高校开放图书馆及讲座资源),为老年人创造更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场景”。

( 三) 支持体系:从“硬件保障”到“全链条服务”,降低融入门槛。

22. 完善适老化学习支持:在老年教育场所增设无障碍设施、提供大字体学习材料;为高龄或出行不便老人提供“学习接送”服务;针对数字技能薄弱者,开发融合“图文 + 语音 + 视频”的多模态教材,降低学习难度,避免“因畏难而却步”。

23. 建立“参与-反馈-激励”闭环机制:系统记录老年人参与学习活动及社会贡献情况(如担任讲师次数、社区建议采纳数),通过“银龄积分”“荣誉证书”等形式给予认可与激励;定期收集老年人学习体验与需求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活动形式,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自身需求被重视”。

六、结论

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在于保障老年人“有尊严、有价值、有联结”的生活,而社会融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老年教育通过学习活动构建社交网络、赋能参与能力、激活价值认同,为促进老年人社会融入提供了系统且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学习场景成为社交纽带,学习内容转化为能力工具,学习成果升华为价值媒介,三者协同作用,形成“参与 - 提升 - 再参与”的良性循环。

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老年教育的供给逻辑,从“满足学习需求”升级为“支撑社会融入与发展”。通过精准化课程设计、协同化资源配置、人性化支持服务,助力更多老年人在学习过程中拓展社交网络、提升参与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唯有如此,老年教育方能真正成为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助推器”,让每一位老年人在积极融入社会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并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图景。

作者简介:

陈雅楠,1982.08 女,汉族,籍贯: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