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

作者

周俞含

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一、复调音乐的产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格里高利圣咏在横向上的扩展已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多声部音乐本身具有无穷魅力,作曲家一经尝试,便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多声部音乐的出现是这一时期音乐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元 9 世纪,复调音乐也就应运而生。

二、奥尔加农(Organum)

有学者认为,9 世纪《音乐手册》中出现的奥尔加农并非复调音乐的萌芽,而是其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它包含两个声部:上方为圣咏,下方为奥尔加农声部。后者依附于圣咏,不具独立性,仅作为和谐音程存在,完全继承了格里高利圣咏的功能与特点,在艺术形式和原则上缺乏独立创新功能。 但奥尔加农声部的出现意义重大:为西方作曲理论技术奠定基础,铺垫了音乐创作的理性思维;其在圣咏框架中有组织地运用音乐材料,成为西方记谱法、对位法等音乐理论产生的基础条件。

三、平行奥尔加农

平行奥尔加农是最初、最简单的奥尔加农形式,根据声部的数量,又分为二声部平行奥尔加农和四声部平行奥尔加农。二声部平行奥尔加农的主声部(上方圣咏声部)与奥尔加农声部(下方声部)以平行四、五度的方式共同进行。而四声部平行奥尔加农则分别在八度上重叠原有平行奥尔加农的两个声部(一般为低八度叠置)。由于一、二声部是四或五度的叠置,而一、三和二、四声部又都为八度的叠置,因此,整个和声效果十分协和,同时,各声部节奏也比较相近。

1. 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 (Modified Palallel Organum)

公元 11 世纪,奥尔加农的写作继续向前发展,技法也随之变得越来越丰富,其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声部由原来的平行变成了多种不同方式的进行,如反向进行、斜向进行等。这种自由声部的进行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声部交叉。

斜向奥尔加农: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两个声部开始平行进行,最后结束又回合于同音。虽然斜向奥尔加农的进行方式与平行奥尔加农不同,但在音程关系上还是遵循以四度、五度以及八度的音程关系为主。

反向奥尔加农:反向奥尔加农不再满足于旋律间互相平行,而出现了互相交错的现象。反向奥尔加农的出现表明作曲家在尝试打破平行奥尔加农中对音程进行与度数的固有形式,奥尔加农也在不断地进行发展变化。

2. 华丽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

公元 12 世纪,一种新的花唱式奥尔加农诞生了,它与之前的奥尔加农最大的区别在于将圣咏置于下方低声部,并将这些低音延长,将其变成所谓的持续低音,即tenor;与延长、单调的低声部相对应的是自由、活跃的上方奥尔加农声部,这样的上方多音配以下方一音的方式被称为流动、华丽的花唱风格。

四、节奏模式与迪斯康特(Discantus)

1. 节奏模式

在格里高利圣咏以及奥尔加农时期,由于没有明确的节奏节拍,人们只能通过歌词与旋律之间的韵律以及演唱的习惯对节奏时值进行大体的划分。当多声部音乐发展到 12 世纪时,人们对于协调各声部之间节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于是发展出“节奏模式”,这也是在记谱法中最早进行节奏标记的系统。

2. 迪斯康特 (Discantus)

自 11、12 世纪左右节奏模式的出现,使音乐在创作上有了更多地选择,为迪斯康特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迪斯康特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充分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与奥尔加农的即兴性的松散结构有很大的区别,歌词和节奏相结合;下方声部与上方声部反向相反。

五、孔杜克图斯(Conductus)

当复调音乐发展到 13 世纪时,一种新的多声部音乐形态出现了,它就是孔杜克图斯。一般由 2 到 4 个声部构成,孔杜克图斯突破了之前复调音乐的创作题材与写作形式,成为 “完全新创作的第一批复调音乐作品”

孔杜克图斯与此前复调音乐的最大区别在旋律创作:定旋律可由作曲家自创,不再依赖圣咏,渐脱宗教题材限制,转向以人为主体,激发创作主观性。它采用迪斯康特手法,更规整,各声部节拍基本相同,且都唱相同的拉丁文歌词。

六、克劳苏拉(Clausula)

13 世纪中叶,奥尔加农和孔杜克图斯渐退出历史舞台,经文歌的前身克劳苏拉(Clausula)取而代之。最初,音乐家创作克劳苏拉是为替代礼拜仪式中的圣咏片段,故又称“替换克劳苏拉”。其最突出特点是用迪斯康特手法写作圣母院复调样式,后成为独立复调体裁,是 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形式。克劳苏拉下方声部节奏不如迪斯康特紧密,但节奏节拍清晰,且单独创作、集中保存,便于后续选择替换。

七、经文歌

二声部克劳苏拉与迪斯康特一样,上方声部无歌词。13 世纪左右,人们为其上方声部添加歌词,由此形成经文歌。最具代表性的有弗朗科经文歌和彼特罗经文歌:前者从高声部到低声部,节奏由密而疏;后者此特性更夸张,高声部各音时值更短,甚至无法用固定节奏型表示。

经文歌由二声部发展为典型的三声部,低声部沿用华丽奥尔加农的持续低音(tenor),上方两声部与低声部旋律独立、歌词不同,歌词开始方言化,出现法文经文歌,形成复歌词现象,体现俗圣一体特征。后来,上方两声部旋律被替换为世俗曲调,甚至取代低声部圣咏,经文歌成为与宗教无关的复调体裁。它脱离宗教束缚,用本地语言、世俗旋律及题材创作,体现中世纪晚期宗教文化衰落与世俗文化兴起,推动音乐艺术化发展,但因形式内涵复杂,仅为贵族和知识分子理解。

中世纪虽被称为 “黑暗时代”,却孕育了复调音乐这一璀璨成果,其诞生对西方音乐史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节奏节拍体系的完善、多声部记谱法的发展,启发了理性作曲意识,确立了声部协和对位准则。

复调音乐的发展与社会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早期始于宗教却不止于宗教。中世纪复调音乐的流变始终存在二元对立,当教会对音乐的控制达至极致,人文因素便在音乐中显现,这是历史选择,也是西方音乐从教会向世俗过渡的体现。复调音乐的发展让作品美感焕发人性光芒,唤醒了人们对感官享乐的音乐追求,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淑婧. 欧洲中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J]. 艺术评鉴,2023,(10):84-87.

[2] 李明 . 中世纪音乐之逻辑框架可视化建构 ( 四 )——复调音乐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和孔杜克图斯 [J]. 牡丹 ,2021,(02):120-121.

[3] 李明 . 中世纪音乐之逻辑框架可视化建构“五”——复调音乐之经文歌及圣母院乐派 [J]. 牡丹 ,2020,(18):51-52.

[4] 王悦 . 中世纪复音音乐形态与创作技法研究 [D]. 西安音乐学院 ,2021.DOI:10.27402/d.cnki.gxayc.2021.00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