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规律及教育策略
朱培霞
浙江树人学院 杭州 310015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人物,需要担当者道德人格的挺立。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也就是德才兼备的人来实现。其中,道德是基础。习近平指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他勉励大学生们“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2 这些论述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提出了方向和目标,即在个人与国家方面要做到爱国、奉献;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做到诚信、助人、宽容、谦让、善良;在自我与自我关系上做到自强、自律。
道德人格是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的表征,是一个稳定的系统。个体道德人格的内容来自于社会,是社会的客观要求。但道德人格的形成的关键在个人,所谓“为仁由己”,道德人格是个体经过思考、评价、选择形成的稳定的道德个性,是个体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当然,环境、教育等等因素对道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特别重视人、教育对人格形成的作用,指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3 可见,人和教育是道德人格提升的重要条件。这种条件有效的发挥,需要遵循道德人格成长的规律。
一、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规律
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新时代,大学生也更加关注自我的成长,逐渐从依赖走向自主;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整齐划一走向个性塑造。其中,道德人格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维度,其生成有特殊的规律。
(一)道德自我意识觉醒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原动力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人类独有的,自我能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使个体成为自己意识的对象,成为自己控制的对象,体现了人的主体性。黑格尔将自我意识看做是人区别于自然界,超出他的自然存在的一个根本标志和根本原因。自我是意识的核心,不但能意识到外部世界,而且还能意识到自我并能调节自我,而动物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但动物的需要和生命是是一体的,满足了生理的需要就不会有新的需要。而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为自己确定生活的意义。
道德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道德观念的总和。它包括自我在道德上的期许、对自我道德现状的认识,对道德自我的评价和自我的道德控制等等。道德自我意识是将道德的价值纳入到自我需要之中,将道德人格标准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顺从自己的本能或者欲望,体现了个体对道德的坚守。个体道德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在青春期之后尤其是大学阶段,伴随着生理、生理的成熟,开始对自己成为怎样在人进行探索。道德自我意识觉醒成为个体道德人格成长的重要原动力。第一,道德自我意识是道德认知提升的动力。选择什么样的道德价值与主体的道德自我意识有关。道德自我意识作为一种主观尺度决定了客观道德价值能否进入主体的认知。道德自我意识是一种道德图式,“这是个体意识中的观念系统和道德信念系统。道德图式一经确立,会成为一种主观的内在尺度不仅对个体的道德行为发生影响,而且对个体的道德认知发生影响。”4 当主体将道德纳入自我意识中,就很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道德需要,积极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促进道德人格的跃升。第二,道德自我意识能够维护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推动道德行为。道德人格体现为人稳定的行为系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实践的内驱力,这些都在道德自我意识的控制、调节之下。道德自我意识表现为一种自己的道德理想人格,从而能够引领道德行为的方向;道德自我意识表现为一种自我评价,从而维护道德情感;道德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激励,能够坚定道德意志。国外研究者对道德典范行为进行研究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一个人的全部个人目标—归根结底是人的自我意识—是否支持个人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可以看出道德自我意识对道德人格发展的原动力作用,道德自我意识能够自我引导、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约束,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二)道德情感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内驱力
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化中,内心和外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先哲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礼运》中指出人有七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情感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范畴,是人的精神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是主体以自身的精神需要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映选择”6 情感表明上是由外界引起,但本质上体现为人内心的自我的选择和评价,因此,情感体现为“人类精神生命的主体力量”;情感根植于人内心的需要和欲望,是推动人行动的深层次驱动力。
那何谓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指“从社会形成的道德出发,用道德原则的观点感知各种现实的观点时,人所体验到的所有情感”7。道德情感是道德人格的表征。美国学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孟子说“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当形成了道德情感,人们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从而成为了真正的人。同时,道德情感是道德人格的形成的内驱力。首先,道德情感促进道德人格提升的基础。道德人格的进步体现为自己道德认知的上升,但是前提是道德主体对道德的情感。“如果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8“情感是意识直接可达及的最终心灵深度,如果伦常性必须应当建立在最深度心理基础上,那么就必须证明情感是它的源泉”9道德情感是对道德深层次的认同、向往和追求,在情感的推动和滋养下,个体逐渐去思考、反思自己的道德状况,产生出向上的道德要求,从而实现道德水平的提升;很难想象一个对道德不敬畏的人,能够有道德成长的需要,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人格提升的基础;其次,道德情感通过满足道德需要推动道德行动的产生。情感“由于它产生快乐或痛苦并由此构成幸福或苦难之本质,因而就变成行动的动机,是欲望和意欲的第一源泉和动力”10 道德情感建立在对一定道德规范的情感共鸣和认同的基础之上,推动主体道德行动从而满足道德主体的需要;而在满足需要时又因这种满足而生起荣誉感,或者因不满足而产生羞耻感,进而巩固这种道德行为并形成道德习惯,促进人格的形成;第三,道德情感也表现为一种自我的评价。荣誉感和羞耻感是经常出现的两种道德评价,他们能够促进道德人格系统的稳定。德国哲学家舍勒指出“耻感驱使我找回我的人格、本真、真我,驱使我要为善”11 因此,道德情感是一种深层次的对道德的认知,是个体将道德和自身生命联系在一起最深刻的根源,推动着道德人格的完善。
(三)道德实践是道德人格生成的关键
道德实践活动是道德人格生成的关键。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人格的生成不仅仅是道德自我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具备,关键是付诸实践。道德实践活动是人们在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将心中的道德准则和信念化为道德的行动,并一以贯之。道德行为是形成道德人格的关键。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作为协调社会关系冲突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规则,只有当主体参与其中,并亲身体会各种关系才能获得对它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找到解决道德冲突的方法和途径,才能真正内化道德,形成人格。道德实践可以完善自己的道德图式,促进道德人格内在要素的连接和转化。首先,道德实践是从道德认知转向道德人格的根本。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即不知”如果仅仅有道德认知,而从来不去实践,就不能说是一个道德的人。其次,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道德主体将道德理想实践出来,会影响道德情感—或者加深或者转化一种道德情感;再次,道德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对道德主体的道德思考—转化或者提升道德主体的道德境界;此外,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也可以深刻理解道德与人生的意义。当然,道德实践活动不是一次完成的,毛泽东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12 道德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也可能在中间出现反复,这就需要个体有极大的意志去修正,才能积善成德。
(四)道德自我修养贯穿道德人格生成的始终
修即修正,养即涵养。道德自我修养是主体主动、自觉地追求道德,并对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纠正;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涵养道德,以实现道德理想,促进道德人格跃升。道德自我修养建立在道德信念基础上,是对道德自我人格成长的自觉追求。道德自我修养是成为高尚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径。道德自我修养对道德的追求从被动服从到自觉主动的修养,并形成一种稳定的定向系统,能够抵御外界的干扰,甚至利益的诱惑而坚守道德;道德自我修养是一种道德高度的道德自律,是一种深度的、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稳定的道德能力,促进道德进入人格系统;同时道德人格也能够创造道德智慧。道德智慧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将道德与具体的处境相结合,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智慧,丰富自己的道德经验,从而形成从心所欲不逾矩。今天,道德自我修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在平等、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主义关系中,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素养,修养自己善的动机,促进自利利他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当然为人民服务也有层次,从自利利他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努力,道德人格的层次也越来越高。
道德自我修养贯穿道德人格生成的始终。道德自我修养即是道德自我意识的体现,是了解道德与自我的关系而主动的去发展自己的理想道德;同时也是道德情感的表达;同时道德自我修养是主体内部的反思、忏悔、信念等等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修养是永无止境的,道德自我修养也贯穿人的一生。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策略探析
新时代大学生物质条件普遍较好,他们更加独立、自主,有更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意愿;他们也面临着更多的社会压力和选择的困惑;当然伴随市场经济而来不少大学生趋向功利化而忽视精神世界的发展;这些都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选择。因而,在道德人格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道德认知偏差、道德情感冷漠、道德知行不一等等。道德教育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道德教育需要在尊重和理解大学生道德人格生成逻辑的基础上提出教育策略,来引导大学生自主、自觉、自愿选择善、塑造人格。依据道德人格的形成的规律,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福启德
新时代国家、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一定的道德要求,但道德规范能否成为人格追求是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关键点。人是实践的、现实的人。道德是为人,而非仅仅为了社会。从根本上说,道德是人生活的内在尺度,道德给人的生活以价值、以方向,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人生不能没有道德这一维度,现实的人也必然将道德融入到自己的人格之中。这就需要道德教育抛弃假大空的道德,而回归能够有益于大学生成长、成人的道德。道德规范也只有和大学生的成长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去认识、认同、践行道德。可见,道德人格教育“首要任务是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目的,并为实现一种善生活的内在目的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美” 这就需要教育者要从道德规范与个体生活的意义来切入,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探究道德对于个体的意义,让大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成人的关系、道德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做道德的人与自己幸福生活的关系、为人民服务与成就自我的关系等等。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道德是为人的,因此,在道德人格教育的过程中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以平等、关怀的态度,通过生活经验的传授、启发、讨论等方法,将塑造自我道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选择。
(二)情感培育
情感涵养道德。情感是道德人格形成的深刻根源。对别人的痛苦和快乐的感同身受能够培养尊重、理解、宽容、同情、感恩、互助品质。因此,道德人格教育要促进道德情感的净化和升华。道德情感的培育是一个识别、体验和同情能力提升共同作用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学会识别情感。情绪情感识别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是发展自己情感的基础。很多人对自己的情感不自知、不自觉,这就需要我们在道德人格教育中引领大学生识别自己的情感。情感识别是道德自我认知的重要线索,为净化感情提供立足点。
其次,情感体验。情感来自于生命的体验。唯有在丰富的、道德的精神生活中感悟、体验情感,情感才能形成。道德情感需要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形成。因此,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受教育者亲自去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来体验情感。学校、家庭、社团都可以组织多方面的活动来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完善。比如,志愿活动来体验奉献、互助、友爱的服务精神;在普法和心理咨询活动中,去体会关心他人;在每年的学雷锋活动中,体验雷锋的无私等等;在为家乡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对家乡的爱等等;也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展现人对人的责任感等等。情感体验是对情感的练习,能够产生愉悦的体验,从而形成记忆,有利于形成人格。
最后,提高共情。亚当·斯密说,道德来自于人类的同情心。同情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当我们深刻怀想他人的不幸时,我们所感到的那种情绪”14 这种情感的根源是“借由设想或受难者易地而处,我们才会对他的感受有所感知,他的感受才会影响我们”。因此,共情能力是同情感产生的根本。共情能将别人的情感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在此激励下能作出相应的行为。
道德上的共情让我们理解体会他人之用心,理解他人的处境、体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