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思维的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吴佩

武陵区旭辉东升小学 415003

引言: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至关重要。艺术思维不仅是审美观念、艺术理解等深层次认知的体现,更是学生在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核心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正是培养艺术思维的黄金时期。因而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将艺术思维的培养融入日常美术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艺术思维的发展规律

儿童在六到十二岁这一阶段,正经历着从具象思维向初步抽象思维过渡关键时期,其认知方式主要以直观感受为主,常常借助图像以及动作来实现对复杂信息理解,低年级学生往往倾向于模仿眼前所见到事物,画出他们“知道”事物,而非“看到”真实场景,这种表现实际上源于他们对世界符号化理解,随着年龄不断增长。部分学生开始尝试在创作中加入个人情感与想象元素,画面中会出现夸张比例或者非现实色彩搭配,这表明其内在思维正在突破现实束缚,事实上这种发展并非是均衡有些孩子由于长期接受标准化评价,导致其表达欲望受到压抑,进而使创作趋于保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只关注技能训练,更应该重视心理安全环境营造工作,让学生敢于去尝试犯错,并且乐于进行表达,艺术思维成长依赖于持续感官刺激以及情感投入,只有当学生处于轻松氛围中,不断与材料主题以及同伴进行互动时,他们思维才能够真正活跃起来。除此以外艺术思维发展具有反复性,一次创作未必能够带来明显进步,但是经过多次积累之后,就会显现出质飞跃,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耐心以及观察力,善于捕捉细微变化,并给予适时引导[1]。

二、培养学生艺术思维教学策略设计

( 一) 感知启思:唤醒感官,深化体验

在课堂初期,采用多模态刺激策略,通过利用自然光影变化织物肌理触摸等活动,来激活学生感官系统,在色彩认知环节,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触摸不同质感绘画材料,同步播放对应色调环境音效,以此建立触觉与色彩之间跨感官联结,随后,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要求学生用非惯用手记录植物形态特征,从而打破视觉惯性对观察力限制,此阶段重点在于延展感知维度,使学生在非常规体验中积累丰富意象素材。

( 二) 想象激创:打破常规,自由联想

美术学习起点从来都不是画纸与颜料,而是眼睛耳朵皮肤以及心灵共同参与,当学生走进教室时,教师可以先不急于分发工具,而是带领他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音乐,感受节奏所带来画面联想,或者让他们触摸不同材质物品,体会粗糙与光滑所带来心理差异,这种前创作阶段感官唤醒,能够有效打破“先想再画”固定模式,让学生从被动临摹转变为主动感受 [2]。随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校园小巡游活动,引导学生留意墙角裂缝树叶脉络或者阳光投射在面形状,这些平时被忽略细节往往能够激发新观察视角,回到课堂之后,学生不必急于落笔,而是用语言描述刚才发现,将视觉信息转化为口头表达,从而进一步加深印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那片影子像什么 ?”“如果你能走进那道裂缝,里面会住着谁 ?”这些问题不设定标准答案,只为推动思维从具象向想象进行滑动,接着再引入绘画或拼贴活动,允许学生用任何方式记录刚才感受。整个过程强调要慢下来沉进去,避免急于求成,当学生习惯用全身去感知世界时,他们作品自然会脱离模板化表达,显现出独特生命力与思考痕迹[3]。

( 三) 表达拓径:多元媒介,个性呈现

构建多层次材料矩阵,涵盖传统水墨数字绘画立体装置等多种媒介,以此消除技法门槛对思维限制,实施分层任务设计,在初级阶段侧重对材料特性探索,体验水彩渗透与丙烯覆盖差异 ; 在进阶阶段引导媒介组合创新,尝试将版画肌理与数码拼贴相结合。在展示环节推行个性化策展模式,让学生自主设计作品陈列方式以及解说文案,将创作思维外化为空间叙事,媒介运用不强调技术完备性,而是转而关注材料语言与思维表达适配度,使载体选择成为思维延伸自然结果。

在《各式各样鞋》这堂课上,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画一双鞋,而是先从生活入手,带来几双家里穿旧鞋子,爸爸皮鞋,还有弟弟小雨靴,学生们围坐成一圈,轮流摸一摸鞋面,说说手感是怎么样,有人觉皮鞋又硬又亮,有人发现雨靴底部花纹像田里小沟,接着老师让他们闭上眼睛,轻轻敲一敲鞋跟,再闻一闻鞋子里味道,有人说像晒过棉被,有人说像操场边泥土,这些平时不会注意细节,慢慢变成了他们眼中新鲜事,之后老师让大家用铅笔在纸上随意画线条,模仿鞋底纹路,不许画整只鞋,只画局部,有人把纹路连成河流,有人当成树根在爬,等大家画差不多了,老师才拿出彩纸毛线纽扣和胶水,说可以做一双“心里鞋”,学生开始动手,有把毛线剪碎贴成毛茸茸内里,有用纽扣当鞋带,还有干脆把鞋做成小房子,说这是会走路家。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不进行打断,也不进行示范,只是走动观察,偶尔问一句“这个想法是怎么来 ?”最后每个人讲一讲自己鞋为什么是这样,整节课没有标准步骤,也不比谁画像,但是每个孩子都在用材料表达想法,把看不见想法一点点呈现出来,这种做法看起来简单,却能让思维跟着手一起活跃起来[4]。

( 四) 反思促悟:对话评价,思维迭代

构建三维对话机制:促使学生自述其创作心路历程,让同辈群体提出视角存在显著差异观察见解,同时教师借助引导式提问来揭示学生思维中存在盲点,选用可视化思维追踪法,凭借对比初期构思草图与最终成品演变轨迹,从而直观展现出思维调整过程,评价标准着重聚焦于思维品质提升而非画面完成度,其重点在于考察创意转化效率以及问题解决策略。在课后进行延伸,让学生撰写反思日志,通过文字或者图示方式来复盘创作过程中思维转折点,以此形成元认知监控能力,定期开展思维成长档案袋展示活动,使隐性思维发展能够获显性印证。

结语:

艺术思维培养恰似种下一粒种子,无法即刻看到枝叶生长,却是在悄然无声扎根,小学阶段美术教学不应追求速成成效,而应当注重过程滋养,从感官唤醒到想象释放,从媒介探索到反思沉淀,每一个环节都在为学生思维拓展道路,教师角色更像是一位陪伴者,在适当时机给予推动,在学生迷茫时点亮一盏明灯,当学生学会运用画笔提出问题,运用材料进行思考,运用色彩展开对话时,他们所获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更是一种看待世界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将会伴随他们踏上更为长远学习旅程,让创造力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渗透到生活每一个角落。未来教育,需要更多这样慢功夫,让思维在艺术土壤中自由生长。

参考文献:

[1] 刘怡麟 .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策略 [J].启迪与智慧 ( 上 ),2024,(09):24-26.

[2] 刘乐.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思维的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03):185-187.

[3] 张军磊 .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4,(02):121-123.

[4] 王丽 .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创新思维的策略 [J]. 启迪与智慧 ( 上 ),2023,(0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