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路径

作者

陈亚玲

宁远县第一中学425600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文化意识是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在全球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跨文化意识体现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因此,高中英语中,教师应积极倡导理念更新,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通过深挖教材主题,优化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活动中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体验,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一、依据单元主题,拓展文化素材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下过于注重语言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往往忽视文化内容的传授,直接影响了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当系统整理教材中各单元相关的文化素材,结合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各国文化特点,同时提高他们参与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Back to school" 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话题 " 制定目标",播放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中 " 兔子朱迪告别父母前往动物城闯荡 " 的片段,让学生结合 " 朱迪父母的担忧 " 进行讨论。如 "担忧 " 在东方文化中,是家庭对子女的关爱与牵挂,而朱迪勇敢追求梦想独自远行,又有西方文化中崇尚个人独立与自我实现的影子。并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这一场景的句子成分,分析此句 " 主谓宾状语" 结构。也可以展示朱迪与狐狸尼克在工作中的交流台词,比如尼克调侃朱迪的一些话,反映出西方文化中幽默、直接的沟通风格,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话语含义等。通过在英语教学中适时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跨文化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差异,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1]

二、创设学习情境,增强文化体验

具体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亲身体验文化差异。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单元主题设计语言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调动自己的学习动力,加深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例如,在牛津译林版高中必修二 Unit2"Be sporty, be healthy" 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 " 运动与健康 ",选取一些知名运动员分享运动心得的视频片段,如苏炳添讲述跑步对自己身心的影响,帮学生初步建立对运动与健康关联的认识,并提问学生:" 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及原因 "" 运动在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 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得到有效调动。然后让学生以角色扮演形式,模拟在健身房或运动俱乐部的场景,相互交流运动计划和健康生活方式。如西方健身文化更强调个性化与高强度训练,而东方健身观念往往注重身心和谐与适度运动,还要通过台词、表情、动作把这些文化特点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留意外国人交流健身经验时的用词习惯、肢体动作和语音语调,避免文化表达出错。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能使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不仅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还能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2]

三、阅读教学渗透,深化文化认知

语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文化,不仅能学习语言,还能从文字中体会不同文化差异,使他们突破自身文化的局限,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世界,逐步形成跨文化理解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 " 课前预习 + 课堂分析 " 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初步认知逐步深化对文化的理解。例如,牛津译林高中英语必修一 Unit 3"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 单元 "Friendship on the rock"

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后,自主查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处理友谊危机的方式资料。比如了解西方青少年在面对友谊冲突时的常见做法,与中国青少年处理类似情况的方式进行对比,为课堂文化讨论做准备。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依据查找的资料,分析西方在青少年友谊问题报道或讨论中,可能更强调个人感受和自主选择,而中国则更注重集体观念和和谐氛围的维护等特点。并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历史、地理或社会原因。教师还可补充相关文化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现象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文化知识,而是主动探究文化内涵,促使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将从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在规律和价值观念,从而真正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3]

四、文化认知引导,构建正确观念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时,教师应从文化普及性、文化包容性、文化实践性等原则,引导学生形成客观认知,避免他们产生 " 文化优劣论 " 的错误观念。例如,在 "Friendship onthe rock" 的小组探究中,教师可以从文化普及性方面适当进行补充,如西方在青少年友谊问题讨论中常见观点,与中国的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建立文化平衡认知。基于文化比较性原则,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表格对比、思维导图等工具,从 " 解决冲突方式(个人自主解决 vs 借助群体力量)"" 对友谊变化的态度(更强调个人感受 vs 注重关系和谐)" 等方面梳理中西方在处理青少年友谊危机上的异同,避免模糊认知。文化包容性方面,教师可结合具体案例,如西方青少年更看重友谊中的个人空间,中国青少年更注重相互陪伴,让学生明白这是价值观的差异,需要相互尊重,并鼓励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为,理解文化差异不等于文化冲突。

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课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地整合资料,设计适合学生理解的活动,让文化学习自然地融入语言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理解不同文化、尊重多样文化、自信表达自己文化”的跨文化能力,为他们在全球化环境中与人交流、合作打下基础。未来教学中,教师仍需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优化和创新,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推动学生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郁健飞 .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几个策略[J]. 语数外学习 ( 高中版中旬 ),2025,(01):65- 66.

[2]徐梦.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界 ,2024,(26):35- 37.

[3] 杨柳旭 . 高中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J]. 英语画刊 ( 高中版 ),2024,(03):58-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