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研究
王举
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 陕西省铜川市 727099
引言
机械制造类专业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承担着为装备制造等行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随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传统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对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要求。中职教育正面临从“ 技能培养” 向“ 综合素养+岗位能力” 并重的转型。新工科理念的推进为中职改革提供启示,需顺应技术趋势,将工程素养、系统意识与创新能力融入实践教学,实现从“ 任务型操作” 向“ 问题导向应用” 的转变。本文结合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特点,分析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体系重构的路径,为中职阶段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新工科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仍以“ 课程实训 + 顶岗实习” 为核心,强调技能的规范化训练和岗位适应性培养。尽管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但整体教学内容更新滞后,工程综合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许多实践项目仍以传统车床、铣床操作为主,未能有效融入数控技术、智能加工、工业机器人等新兴方向,导致学生毕业后技术适配能力不强。此外,教学设备陈旧、资源不足问题在部分中职院校依然普遍,影响了学生对先进工艺的认知与实践机会。
从教学组织看,教师队伍中具备一线工程经验和现代制造理念的“ 双师型” 人才比例偏低,部分教师对智能制造类技术掌握不足,难以胜任新型项目实践指导任务。在校企合作层面,虽然中职学校普遍建立了一定的企业实训合作基础,但合作多以短期实习为主,缺乏系统的、长期的项目嵌入与联合育人机制。此外,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能力模型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 有技能但不成体系”的问题,制约了职业发展路径的拓展。
二、新工科对中职实践教学提出的新导向与重构动因
在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技术更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工科理念强调融合创新、工程导向与实际问题驱动,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人才培养从“ 学会操作” 转向“ 理解原理、解决问题、持续发展” 。对于中职层面而言,应借助新工科视角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 做中学、学中创”的综合能力,增强其适应智能制造环境的技术基础和工程思维。
中职教育要实现从“ 工种培训” 向“ 技术能力培养” 转变,必须在实践教学中植入更多贴近工业 4.0 背景的任务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跨工种、跨技能模块的综合实训项目。同时,要顺应产业对职业技能证书和岗位标准融合的趋势,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实训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推动技能培养目标与企业技术需求同步升级。新工科视野下的改革不仅是理念的更新,更是育人机制的系统重构,要求中职院校从教学体系设计、资源整合到评价机制等全方位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路径。
三、中职机械制造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路径与重点
重构中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以“ 岗位能力本位、任务驱动实施、资源整合提升” 为基本逻辑,形成由基础训练向综合应用拓展的多层级实践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应在传统基础操作模块中嵌入现代加工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与设备维护等内容,形成“ 基础技能+工艺理解+系统应用” 的递进式结构。以“ 工学结合” 为导向设计课程,将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在项目完成中提升问题识别、任务分解和
操作执行能力。
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应整合校内机加工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与校外合作企业基地,构建多元化实践环境。依托政府项目支持和地方产业引导,中职学校应推动“ 生产性实训 + 企业真实项目” 双通道并行的实践路径,强化学生在生产流程、质量控制、团队协作等维度的综合能力训练。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 企业挂职 + 校本培训” 提升教师对新技术的认知与指导能力,形成结构合理、技能先进的“ 双师型” 教师体系。
在评价体系上,应由传统的“ 实操评分 ⋅+ 课堂表现” 向“ 过程考核
任务成果 + 能力成长” 三位一体转变,采用实训日志、项目报告、阶段测试、团队评估等方式,全方位记录与评估学生能力发展轨迹,促进“ 教、学、做、评” 高度融合。
四、校企协同与教学保障机制的构建策略
在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校企深度协同是实现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内容对接与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中职院校应主动融入地方制造业发展战略,围绕区域特色产业链构建“ 专业共建 + 项目共研 + 岗位共训”的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引企入校、设立“ 企业冠名班” 、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方式,使学生从早期即参与企业实际项目与流程管理,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意识。
此外,应加强政策与资源保障,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改革经费,用于实验设备升级、企业项目采购、师资培训等关键环节,确保改革落地有力、可持续发展。在信息技术辅助方面,应积极推进线上仿真实训、工艺流程模拟平台建设,实现部分高成本、高风险项目的虚拟实施,提升教学灵活性与安全性。
同时,学校要建立与企业联合制定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强化教学成果的社会认可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拓展其专业视野与自我发展的路径选择。通过构建稳定、高效、持续改进的教学支撑体系,为中职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
五、结论
新工科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面临着理念转变、内容更新和机制优化的多重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有效支撑现代制造业所需人才的能力结构重构。本文围绕实践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提出了多层次课程结构构建、校企协同深化、平台资源整合与评价机制优化等改革策略,力求建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任务驱动为手段、以系统提升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未来应持续推进实践教学的迭代升级,在政策支持、师资保障与资源统筹上发力,不断提升中职机械制造类人才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制造业技术革新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庆龙,郑琳,王枫,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5,(26):169-172.DOI:10.20263/j.cnki.jyjxlt.2025.26.045.
[2]张金纳,梁华成,何浩铿,等.基于新工科的“ 机械制造工艺学”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南方农机,2025,56(10):179-182.
[3]刘文莲,胡丽娜,周燕,等.新工科视域下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构建路径及实践策略[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5,54(05):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