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建筑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

孙文波

身份证号:370687199010172097

引言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建筑行业作为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 大户” ,肩负着重要责任。绿色施工技术应运而生,它不仅能降低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现代建筑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对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关键意义。

1 现代建筑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

现代建筑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展现出多方面显著优势。在资源利用层面,绿色施工技术强调对各类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与高效利用。通过优化施工方案与工艺流程,能够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价值,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缓解能源紧张局面。环境保护方面,绿色施工技术致力于降低施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坏。采取有效的防尘、降噪、废水处理等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噪声和污水排放,保护空气、土壤和水资源质量。注重对施工现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经济效益角度考量,绿色施工技术虽在前期可能需一定的投入,但从长远来看,通过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以及提升建筑品质等方式,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还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2 现代建筑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2.1 技术成熟度与集成应用瓶颈

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研发虽取得显著进展,但部分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工程应用体系。以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为例,光伏板与建筑立面的融合设计常面临结构安全、防水性能与发电效率的矛盾,导致实际项目中光伏组件的安装面积受限,难以实现预期的节能效益。不同绿色技术之间的协同性不足,例如地源热泵系统与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匹配问题,若保温层设计不合理,热泵机组需持续高负荷运行以补偿热量损失,反而增加能耗。技术接口的标准化缺失进一步加剧了集成难度,如智能照明系统与楼宇自动化控制平台的通信协议不统一,导致设备联动控制失效,影响整体节能效果。为突破这一瓶颈,需加强跨学科技术攻关,建立绿色技术全生命周期性能评估体系,推动形成模块化、标准化的技术集成方案。

2.2 成本管控与经济效益平衡难题

绿色施工技术的初期投入普遍高于传统工艺,成为制约其大规模推广的核心障碍。高性能环保材料的采购成本是普通材料的数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涂料的价格较传统涂料高出显著比例,且施工工艺要求更严格,需配备专业喷涂设备与防护措施,间接推高人工成本。绿色施工设备的维护费用也较高,如电动工程机械的电池更换周期短,单次更换成本高昂,而传统柴油设备仅需常规燃油补充。在项目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尽管绿色建筑通过节能设计可降低运营阶段的能耗支出,但建设方往往更关注短期投资回报,导致绿色技术选型被简化为成本比较的单一维度。

2.3 观念认知与市场接受度滞后

绿色施工理念的普及仍面临认知偏差与行动脱节的问题。部分建筑企业将绿色施工等同于文明施工,仅关注施工现场的扬尘控制与噪音管理,忽视材料循环利用与能源优化等核心要素。在建筑垃圾处理环节,部分项目虽设置分类回收点,但因缺乏再生材料应用渠道,最终仍将其混入填埋场,导致资源化利用率低下。业主方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也停留在概念层面,误认为其仅是营销噱头,不愿为溢价支付额外费用,而消费者则因缺乏直观体验,难以感知绿色建筑在室内环境质量与长期运维成本方面的优势。这种市场认知的错位,使得绿色施工技术的需求端动力不足。破解这一难题需构建多维度的宣传教育体系,通过建立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开放日、开发虚拟现实(VR)体验场景等方式,增强公众对绿色技术的感知与认同。

3 现代建筑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优化提升策略

3.1 强化技术创新驱动与成果转化机制

绿色施工技术的持续突破需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高校与科研机构应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例如研发新型低碳建材的固废基胶凝材料,通过优化矿物掺合料配比与活化工艺,提升其力学性能与耐久性,降低对传统水泥的依赖。企业则需建立技术中试基地,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工程应用的标准化产品,如开发模块化装配式围护结构体系,通过标准化接口设计与工厂预制生产,缩短现场安装周期并减少施工废弃物。行业协会应发挥桥梁作用,搭建技术成果共享平台,定期发布绿色技术推荐目录,引导企业优先采用成熟度高的创新工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入股、专利许可等方式参与创新链分工,形成“ 研发-转化-应用” 的良性循环。政策层面需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采用绿色新技术的项目给予税收减免或贷款贴息,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加速技术迭代升级。

3.2 构建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体系

绿色施工技术的经济性需从项目全周期视角重新审视。建设阶段应推行限额设计制度,将绿色技术增量成本纳入投资估算,通过价值工程分析优化技术选型,例如在保温材料选择中,对比聚苯板与岩棉板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综合考虑其导热系数、使用寿命与维护费用,避免因初期成本导向导致长期运营能耗增加。运营阶段需建立能耗监测与动态优化机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建筑能耗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节能潜力点,例如根据室内外温湿度变化自动调节新风系统运行参数,降低空调能耗。拆除阶段应强化材料回收价值评估,制定建筑构件拆解技术规范,确保钢结构、铝合金门窗等高价值材料完整回收,通过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实现跨项目流转,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

3.3 完善标准规范与监管执行机制

绿色施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需以标准化为支撑。政府部门应加快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施工过程碳排放、水资源循环利用率等指标纳入强制性条款,例如规定施工现场雨水回用系统覆盖率不得低于特定比例,或要求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占比达到标准值。制定绿色施工技术操作规程,细化模板工程、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的环保要求,如规定模板脱模剂必须采用水性环保型产品,禁止使用含苯类溶剂的传统涂料。监管层面需构建“ 事前预审-事中巡查-事后评估” 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利用无人机巡查与智能传感器监测技术,实时掌握施工现场扬尘、噪音等污染指标,对违规行为实施信用扣分与行政处罚。此外,推行第三方认证制度,由具备资质的机构对绿色施工项目进行全周期跟踪评估,出具独立验证报告,作为项目竣工验收与评优评奖的依据。

结束语

现代建筑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是多维度且成效显著的。从资源节约到环境保护,从提升工程质量到保障施工安全,其价值贯穿施工全过程。未来,应持续加大绿色施工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让更多先进技术落地生根,推动建筑行业迈向更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田忠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应用分析[J].中华建设,2025,(08):156-158.

[2]秦可川,左庆明.建筑工程绿色施工中BIM 技术的可视化应用[J].新城建科技,2025,34(07):10-12.

[3] 姜再君. 住宅建筑工程中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J]. 居舍,2025,(21):72-75.

[4] 王伟. 建筑工程施工中新型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J]. 城市建设,2025,(14):56-58.

[5]冯鑫.建筑工程中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对结构优化的应用探索[J].陶瓷,2025,(07):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