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与效果分析
杨林静
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古城小学校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常面临"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闷"的困境。抽象的数字符号、机械的公式记忆和重复的习题训练,让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游戏化教学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游戏化并非简单地在课堂中加入游戏环节,而是通过设计具有教育目标的游戏机制,将数学知识自然融入互动体验中。
1 用故事场景唤醒数学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注意力常常被那些充满活力的故事牢牢抓住。将数学内容巧妙地编织进有趣的故事背景里,可以迅速缩短学生与那些抽象概念之间的心理距离。想想看“ 加减法” 的教学,设计一个“ 小松鼠采松果” 的情境就很有效:老师借助图片或者动画,把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采摘松果的画面展示出来,接着抛出一个问题,“ 早上采了 5 颗,下午又采了3 颗,现在一共有多少颗呢?” 。这时候,学生化身为故事里的小松鼠,亲手摆弄松果道具去数出总数。故事再往下发展,如果遇到“ 被小鸟叼走2 颗” 这样的意外转折,减法运算的引入就显得格外自然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数学问题转化成了故事里的挑战关卡,学生在关心小松鼠最终能保住多少松果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开始主动琢磨数字的变化了。要让情境真正发挥作用,贴近孩子们日常生活的场景至关重要。教“ 人民币使用” 这个内容时,模拟一个“ 班级小超市” 就挺好。一部分学生扮演收银员,另一部分扮演顾客,大家用那些教学用的钱币道具进行买卖交易。老师可以设置一些规则,比如“ 满20 元减5 元” 这样的优惠活动,引导学生去算清楚到底要付多少钱。有趣的是,当某个顾客因为算错了账多付了钱,边上观看的同学往往会立刻指出来纠正他。
2 以闯关挑战激发探索动力
闯关挑战的设计能够有效触发小学生探索的动力。游戏化机制利用了竞争意识。数学知识点被分解为连续的关卡,每一关的完成带来奖励,这有助于维持学习的持续热情。以“ 图形认知” 教学为例,可以安排“ 图形王国大冒险” 任务。任务包含“ 火眼金睛” 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室里找出圆形、方形物品。接着是“ 图形变变变” ,使用七巧板拼出指定图案。最后是“ 创意设计师” ,学生用不同图形组合设计新图案。通过一关,学生会获得“ 智慧星” 贴纸。集齐三颗贴纸可以兑换“ 图形小达人” 称号。阶梯式的挑战结构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减少因难度突然上升带来的挫败感。任务本身强调开放与探索特质。在教授“ 测量” 时,布置“ 校园探秘” 任务比较合适。学生分组测量操场长度、花坛周长、教室门高,记录下数据。教师不指定唯一的方法,鼓励尝试步长、绳子、卷尺等多种工具。汇报环节,各组分享测量过程和结果。讨论会围绕“ 为什么同一物体测量数据不同” 展开。学生从中体会到测量工具的选择对结果的影响,科学态度的严谨性得以培养。当学生认识到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更愿意主动思考优化的解决方案。任务的即时反馈对强化学习效果很关键。在“ 分数初步认识” 教学中,“ 分数大富翁” 桌游可以发挥作用。棋盘上设置不同分数的题目格,例如“ 1/2 的图形怎么画?” ,“ 3/4 和1/2谁大?” 。学生掷骰子前进,答对题目获得“ 分数币” ,答错则需完成“ 分数拼图” 小任务。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哪些分数题目容易出错?” ,“ 怎样快速比较分数大小?” 。这种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理解,避免错误概念形成固定印象。借助游戏化的任务设计,原本抽象的分数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3 借角色扮演深化知识理解
角色扮演策略能够有效协助学生转换视角,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把握。教学实践中,师生互动形式深刻影响着最终成效。例如进行方向与位置相关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模拟“ 迷路的小熊” 情境,学生则运用“ 前后左右” 或“ 东南西北” 这些方位词来提供指引。教师有意做出错误的方向选择,学生随即纠正:“ 小熊,图书馆在你的左边,不是右边!” 。这种动态调整过程促使学生转化为指导者,在修正偏差的行动里强化方位概念。另一个思路是设计“ 数学诊所” 活动,展示存在错误的解题步骤,学生扮演“ 医生” 角色查找问题根源。此类身份转换推动学习者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探究,批判性能力得到培养。生生互动同样重要,它促进知识在不同个体间有效流动共享。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环节,开展“ 数学小讲师”活动是有益尝试,学生自主选题,借助画图、列式、口头讲解等手段展示思路。同伴可以提问质疑或补充观点:“ 你为什么用加法不用减法?” 、“ 还存在其他解决方法吗?” 。互动过程自然暴露思维轨迹,教师依据讨论焦点补充关键难点。某学生讲解“ 鸡兔同笼” 问题时,其他参与者提议“ 用假设法更简单” ,不同解法对比由此引发。通过生生协作,学生不仅掌握解题技术,更领悟到数学思维路径的丰富多元性。统计与概率单元同样适用角色扮演,组织“ 天气预报员” 活动即为一例。学生分组协作,收集近期一周天气数据,使用规定符号记录于黑板上的“ 天气日历” 中。各组推选代表担任“ 预报员” ,依据统计结果预测未来天气趋势,其余学生扮演“ 观众” 提出质疑:“ 为什么认为明天会下雨?” 、“ 连续三天晴天后下雨的概率有多大?” 。角色间互动强制要求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解释现象,数据分析与表达技能同步提升。当学生发觉自身预测与实际天气出现差异,统计方法固有局限性的反思成为自发行为,对概率本质的理解随之深化。
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新活力。通过情境创设,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场景,让学生在关心角色命运时主动思考;任务驱动的闯关设计,将知识分解为可挑战的阶梯,用即时反馈维持学习热情;多元互动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数学,在交流中深化认知。
参考文献:
[1]徐佳芹. 融合教育视角下小学培智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J]. 华夏教师, 2025, (S1): 165-167.
[2]黄金蓉. 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学理探究与实践路标[J]. 教育科学论坛, 2025, (10): 47-50.
[3]王海锋.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J]. 中国新通信, 2025, 27 (04): 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