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型灾害现场作战指挥效能提升对策研究

作者

李光明

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 450000

一、大型灾害现场建立高效作战指挥体系的重要作用

在大型灾害现场,消防作战指挥体系如同大脑和神经中枢,其高效与否直接决定着救援行动成败,建立高效的作战指挥体系至关重要。

1. 避免混乱,统一行动。大型灾害现场涉及多个救援部门,容易各自为战,高效统一的指挥体系能够确立唯一的指挥权,明确指挥链条,避免政出多门、指令冲突。例如郑州“7.20”特大暴雨救援,参战消防救援力量同时分布在 17个省辖市,近300 个作业点展开救援行动,正因有了高效统一的作战指挥体系,使整个救援行动有条不紊,精准高效。

2. 信息畅通,精准决策。利用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可视化指挥平台分级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将侦查、搜救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判,供指挥员精准决策,同时合理划分作战频道,确保上情下达,确保指挥员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清晰、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各作战单元。

3. 科学调度,优化资源。根据不同灾害类型,快速精准调集适应于灾害种类的人员、车辆、装备、物资,防止救援力量盲目、重复投入,能够有效整合不同部门、专业队伍的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任务协同、优势互补,形成救援合力。

4. 保障安全,降低风险。指挥体系负责持续监控现场风险,及时评估风险等级,制定安全行动方案,统一划定警戒区,控制人员进出,确保救援人员和被困群众的安全。当现场出现突发险情,能够迅速下达避险指令,组织人员有序撤离,避免灾害现场作战伤亡。

5. 高效处置,提高效率。高效指挥体系能跨区调度和融入相关领域专家,为复杂、专业处置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根据灾情演变,及时调整作战计划和力量部署,确保作战行动始终高效、精准。

二、当前大型灾害现场作战指挥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实中大型灾害现场通常出现指挥无序、作战效能低下,力量调集多而无效,通信不畅通、后援保障不到位、作战安全无管控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救援效率。

1. 组织指挥无序。大型灾害现场到场部门多,参战力量多,容易令出多头,协同作战难度大,各参战单位和参战力量习惯按照自身职责行事,没有统一指挥,作战力量容易分散,无法集中优势兵力于灾害现场的主要方面。

2. 通信比较混乱。应急通信专业力量薄弱,不同部门、不同队伍使用的通信设备标准不一、通信频率管理乱,通信用语不规范,同时,在“公网瘫痪、电力中断”等极端恶劣条件下通信能力不足,造成灾害现场通信混乱,信息传递层级过多,失真或延误。

3. 后援保障不力。队伍综合保障水平与实战需求不匹配,战保基础设施功能不全、各类物资储备不足、按灾种精准保障不细、模块化管理程度不高、装备投送机动性不强、社会联勤联动效率低下。

4. 安全管控困难。大型灾害现场环境复杂,缺乏对现场安全员统一管控,监测、预警装备、手段有限,操作规程不规范、现场安全监督不到位,对现场警戒、管制不力、不预设紧急救援小组、冒险作业等,容易发生次生灾害和人员伤亡。

三、大型灾害现场作战指挥效能提升对策

1.指挥团队要职责明晰。大型灾害现场应建立指挥团队,指挥团队由总指挥、副总指挥、指挥长、指挥助理以及专家组成员组成,总指挥由到场的总队领导担任,副总指挥由支队到场领导担任,指挥长由支队党委委员担任,指挥助理由全勤指挥部主班指挥长担任;总队未到场的,由到场的支队领导担任总指挥,支队党委委员担任副总指挥,指挥长由全勤指挥部主班指挥长担任。专家组成员由相关领域或行业专业专家组成。大型灾害现场划段(片)指挥后,每个段指挥员由副班全勤指挥部指挥长或大队主官、支队训练处人员或主副班其他指挥助理组成。

2. 力量调派要精准有效。指挥中心要熟知各类灾害事故等级调派制度,根据灾害特点采取整建制或编队形式调派于灾害现场,尽量减少无效装备拥至现场。大型灾害现场指挥中心要第一时间向参战队伍和全勤指挥部推送、通报灾情信息、调集队站名称、数量、带队干部以及主要作战车辆,便于指挥决策。调集力量多于现场需求时,可视情在接近现场外围明确力量集结点,根据任务需求由全勤指挥部通知其有序前往作战现场,第一时间向市政府汇报,并调集社会联动单位及必要的成员单位到场协助处置。

3. 通信联络要及时可靠。各级指挥员必须会熟练运用多模手持电台功能,掌握数字、模拟、和对讲三种模式的相互切换技术。全勤指挥部到场前,各消防站一般使用城市覆盖网(一级网)与指挥中心以及各站之间的通信联络,统一使用车载台或手持台CH2 数字频道,信号断续时应立即切换和对讲模式联络。全勤指挥部到场后,一般使用火场指挥网(二级网)与各站之间的通信联络,统一使用 CH6 数字频道,并及时通告各参战消防站。频道统一后,通信助理应逐站呼点,确保各站全部切换频道无遗漏。要严格通信纪律,各级指挥员要做到电台随身携带,相互之间呼叫必须有回应,严禁超时回应或不回应。

4. 装备运用要科学合理。作战力量要根据灾害特点正确选用靠前的主战车辆。按照“大火用大车”原则,将流量大、载水多的车辆作为主战车辆。高层建筑需要救人、灭火时应将举高类消防作为主战车辆;扑救大跨度厂房、仓库火灾时,应将大跨距、高喷车作为主战车辆受作战空间影响,火场使用多个城市主战车作为主战车辆时,供水车辆应选用大流量、大吨位车,利用“一供多”模式精简供水车辆。火场使用大流量大吨位车作为主战车时,采用“多供一”模式精简主战车辆。城市主战车、抢险救援车等随车器材多的车辆,应配备便携式推车,便于器材输送,不因输送人员、装备而靠近火场挤占作战空间。

5. 后援保障要持续高效。后援保障要做好救援现场的装备器材保障,提供水带、水枪、空气呼吸器、个人防护器材、照明灯具等常规灭火器材补给,解决救援现场器材损耗等问题。要建立“十车联保”保障体系,根据救援现场需要,做好供电、供油、住宿、餐饮、卫勤、照明等保障工作。与地方保障单位建立物资联保机制,遇大型灾害救援时,要第一时间备齐高能量食品、饮用水、防暑降温、防寒保暖等物资,充分做好现场救援的物资保障。要在大型灾害救援现场,建立医疗保障点,调集急救车辆、急救人员和医疗物资,并建立突发事件救护机制,时刻做好医疗救护准备,充分保障现场消防救援人员安全。

6. 作战安全要守牢底线。建立安全提示制度,根据灾害特点提供针对性强的安全提示。遇有危险化学品,应及时推送危化品的理化性质、防护等级以及处置措施。大型灾害现场应加强现场安全管控,安全员应全面对照安全检查清单开展安全评估,并向指挥员报告评估情况。携带出入安全管控牌,高音哨、发令旗、计时器、有毒(可燃)气体探测仪、漏电探测仪、热成像仪等安全器材,评估和监测灾情发展态势,检查记录内攻作战和进入处置核心区人员的个人安全防护措施,督促紧急救援小组做好应急准备,明确撤离信号、路线和安全集结区,重点关注爆炸、中毒、触电、倒塌、埋压、坠落、迷失、轰燃、砸伤等救援风险,发现危险征兆及时发出预警和紧急撤离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