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田灌溉现代化技术与节水增效路径研究

作者

玛依拉·哈不力

654223********0047, 832100

摘要:本研究聚焦农业用水效率低、水资源短缺问题,探究农田灌溉现代化技术与节水增效路径。研究发现我国农田灌溉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大,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53。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构建含精准灌溉技术与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的现代化技术体系。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智能灌溉系统可提高用水效率25%-40%;灌溉系统节水改造与科学水分管理,能节水20%-30%且增产10%-15%。农田灌溉现代化需因地制宜建立区域差异化模式并完善政策支持,该研究对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农田灌溉 现代化技术 精准灌溉 智能控制系统 节水增效 可持续农业

1农田灌溉现代化技术体系

1.1 精准灌溉技术

农业用水效率低与水资源短缺,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传统灌溉用水量大、效率低、精准度差,我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53,与发达国家0.7 - 0.8的水平差距显著。精准灌溉技术作为现代农业水资源管理的核心,能科学量化作物需水规律,精确控制灌溉过程,达成农业节水与增产的双重目标。

精准灌溉技术融合多种传感监测与智能控制手段,构建从需水监测到灌溉执行的完整链条。土壤墒情监测是基础,田间土壤水分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不同土层湿度数据,结合气象信息建立农业物联网架构,使灌溉决策科学化。这种基于墒情实测数据的灌溉模式,让灌溉从经验型转为数据驱动型,有效避免水资源浪费和土壤盐碱化。

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将精准灌溉与养分供给结合,分析作物需水需肥特性,实现精准协同供应。基于遥感技术的作物蒸腾量监测方法,可获取作物生理参数,结合气象数据计算实际蒸散量,建立更精确的灌溉决策模型。“按需灌溉”的精准技术体系,使灌溉用水效率提高25% - 40%,优化作物生长环境,促进产量提升,为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保障。

1.2 智能灌溉控制系统

智能灌溉控制系统整合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构建起现代农业水资源管理的数字化神经网络。该系统突破传统灌溉局限,实现农田水分状态的实时感知与精准调控。物联网感测层中,土壤水分传感器、气象监测站和作物生长监测设备形成完整的数据采集网络,为灌溉决策提供多维度信息支撑。

边缘计算技术的引入,极大提升了智能灌溉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在田间部署边缘计算节点,系统能在本地完成数据初步处理与分析,实现对灌溉设备的低延迟控制,有效应对网络波动和服务器负载等不稳定因素。研究表明,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的架构可将数据传输延迟降至毫秒级,确保在极端天气下灌溉系统仍能高效运行。

人工智能算法在灌溉决策支持方面潜力巨大。基于深度学习的灌溉需求预测模型,能整合历史灌溉数据、气象预报信息和作物生长周期特征,生成精准的灌溉计划建议。这种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不断学习与优化,提高预测精度,降低人为判断的不确定性。随着边缘智能技术发展,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将向自适应学习与自主决策演进,实现灌溉过程的全面智能化与精准化,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保障。

2节水增效的技术路径

2.1 灌溉系统节水改造

传统农田灌溉系统长期运行中,输水损耗大、灌溉均匀度差等问题突出,制约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此,灌溉系统节水改造通过系统化技术升级,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现代化灌溉体系。

管网改造是核心措施,采用低摩擦系数、高耐压性的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管道替代传统水泥管道,有效降低水资源输送渗漏损失,改造后渗漏系数从0.15 - 0.20降至0.05以下,节水潜力达15% - 25%。渠道防渗技术在大灌区改造中作用显著,混凝土衬砌与防渗膜复合结构提高了渠道输水效率,延长设施寿命。喷灌与滴灌系统推广改变了传统漫灌方式,滴灌技术精确控制水分释放,灌溉水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比传统方式高出30%左右。

水肥一体化系统将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实现水分与养分协同输送与精准管理。智能节水与科学施肥深度融合,构成现代智慧农业重要支撑,按需供给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改善了农产品品质与产量。实践表明,水肥协同系统节水30%的同时,可减少化肥使用量20% - 25%,增产10% - 15%,彰显了节水增效的综合效益。

2.2 农作物水分管理

农作物生长对水分需求有阶段性特征,不同生育期敏感度差异大。把握需水规律、建立科学水分管理体系,对农业节水增效意义重大。土壤墒情实时监测技术与精准灌溉调控技术结合,能在保障作物生长的同时降低水资源消耗,打破传统经验灌溉模式,为农田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建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是精准管理的基础,需综合考量水分生产效率、灌溉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等多维指标。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预测模型在灌溉决策中优势独特,能处理作物生长时序数据,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土壤墒情变化与作物生理指标,精准预测未来需水量。此智能预测方法处理复杂非线性关系更准确,预测误差可降低20%以上。

对不同生育期水分敏感系数的深度分析,让灌溉管理更精细化。当前研究已建立动态灌溉制度优化模型,该模型结合作物关键生长期水分需求与气象条件、土壤特性等因素,自动生成最佳灌溉方案。实践表明,这种基于生理需求的精细化灌溉策略,既满足作物关键生长阶段供水需求,又避免非敏感期过度灌溉,整体灌溉用水量减少25%,产量稳定提升5%-10%,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农田灌溉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3.1 政策支持体系

农田灌溉现代化转型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作为坚实后盾。当前我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3,距离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尚有较大差距,这一差距背后反映了政策引导与支持机制的不足。构建系统化的政策支持体系需聚焦财政杠杆、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三大核心领域,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灌溉现代化进程。

财政补贴机制应从传统的”重建设轻维护”向”全生命周期支持”转变,针对农田灌溉现代化项目采取阶段性递减补贴模式,引导农民合作社与水利企业形成自主运营能力。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成为政策支持的关键环节,通过整合气象监测数据与灌溉物联网系统,构建水资源精准调配机制。该平台能够实现农业环境实时监测、灌溉决策智能支持及设备远程诊断管理,大大提升灌溉用水精准度。

农业用水权交易制度设计正逐步成为政策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明晰水权归属、建立交易规则和价格形成机制,激发农户节水积极性。这种市场化节水激励机制结合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植入现代灌溉技术专项培训,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政策支持网络,为灌溉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撑。

3.2 区域实施模式

农田灌溉现代化需立足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构建差异化路径。华北平原井灌区面临地下水超采与用水效率低问题,可构建以管网改造与智能控制为核心的节水体系。山东沂水地区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灌溉设施深度融合,建立智慧灌溉网络,该模式精准感知土壤墒情与作物需水规律,实现按需供水、定量控制,使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6提升至0.72,节水率达28%。

参考文献

[1]杜朋轩,曹梦川,伍丹,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节水灌溉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 2023, 21(11):124-127.DOI:10.16661/j.cnki.1672-3791.2210-5042-1773.

[2]张晓慧.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节水灌溉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机械, 2024(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