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作者

张玉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交通工程学院 吉林省长春 130000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工科作为回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教育模式,已逐渐成为提升工程类学科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交通工程作为涉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的关键领域,其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交通工程教育多以基础理论为主,忽视了产业需求、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与新工科背景下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相悖。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智能交通、绿色出行等新兴领域的崛起,使得交通工程专业的教育内容和模式亟需更新与创新。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是将教育、产业和科研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增强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适应现代交通工程专业发展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旨在推动教育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分析当前教育体系的瓶颈问题与产业需求,本文将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与建议,以期为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路径。

二、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教育需求与发展趋势

2.1交通工程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变化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交通工程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交通工程更多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规划,而现代交通工程则要求更加注重智能化、绿色化和系统化。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TS)、无人驾驶技术、电动交通工具等新兴领域的兴起,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建设和管理,而是扩展到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自动化系统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这些领域的技术不断革新,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思维。因此,交通工程行业急需具备复合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交通工程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工程、交通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跨学科能力,以应对复杂的行业挑战和技术革新。

2.2当前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瓶颈分析

目前,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仍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体制的制约,存在一定的瓶颈。首先,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行业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未能得到有效培养。许多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学生难以接触到前沿的技术和行业应用,造成了知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其次,现有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对多学科融合的重视。在智能交通、电动交通等新兴领域,交通工程的知识需要与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其他学科结合,但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较为封闭, 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最后,教学资源和平台的建设不足,很多高校的实习基地、实验室和创新平台与行业实际需求不对接,导致学生的实践机会受限,难以为行业输送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3新工科理念对交通工程专业教育内容与方法的要求

新工科理念提出,工程教育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于交通工程专业而言,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融合。例如,将信息技术、环境科学、大数据分析等内容融入交通工程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多维度能力。其次,教育方法应更加注重实践导向和项目驱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工程项目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解决问题,提升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新工科理念还强调团队协作和工程伦理的培养,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要面向未来,突出问题解决导向,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未来交通工程行业的复杂需求。

2.4交通工程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定位

交通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将紧紧围绕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核心趋势展开。在智能化方面, 未来交通工程将更多依赖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智能交通系统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绿色化方面,随着环保法规的不断严格,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和技术将成为主流,交通工程将在电动交通工具、绿色出行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如何提升交通效率、减少能耗、降低污染将成为交通工程的重要任务。因此,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对新兴技术的重视,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人才。具体来说,未来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定位为具有现代交通系统设计、智能化交通设施建设、可持续交通发展等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于当前和未来行业的需求, 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引领交通行业变革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要素

3.1产学研协同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背景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是基于教育、产业和科研的深度融合,通过三方共同协作来推动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行业需求、学术资源和科研力量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实践导向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缺乏与实际行业的有效对接,而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则强调从实际出发,根据产业和社会的具体需求设计课程和培养方案。这一模式的理论背景可以追溯到全球教育改革的趋势,特别是在信息化、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和学术界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推动了跨领域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诞生。产学研协同育人不仅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行业技术的创新,因此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3.2协同育人的多方主体及其作用分析

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中,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是主要的三方主体,每一方都有着不同但互补的作用。高校作为教育的主力,承担着知识传授和基础理论培养的任务,但单纯的学术教育往往与行业需求脱节。因此, 高校需要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通过引入实际的项目和案例,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业应用。而企业则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生产实践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应用场景,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还能参与到课程设计、项目合作等环节,使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形成直接的联系。科研机构则为教育提供前沿技术支持和创新平台,帮助学生接触最新的科研成果,并通过合作研究项目,推动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产学研三方的有机协作,通过共享资源和优势,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3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原则与关键要素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关键要素。首先,需求导向原则是基础,教育应当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要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以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其次,创新引领原则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教育模式的创新。协同育人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能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资源共享原则强调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三方应在实践教学、科研项目、课程设计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推动资源的最优配置,提升育人效能。第四,实践导向原则是协同育人的核心,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 更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应用所学知识。实习、企业项目、科研合作等实践机会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最后, 持续反馈与优化原则强调教育过程中要有不断的反馈机制,三方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行业需求的变化以及教育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协同育人的方案和内容,确保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3.4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必须进行创新与发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行业需求。首先, 跨学科协同创新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单一学科的人才已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交通工程等专业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与融合,如交通与信息技术、交通与环境科学的结合,以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校企合作的深度化是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企业不再只是提供实习岗位,而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科研项目等方面与高校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和实用性的项目和任务。通过“共建、共研、共育”,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技术驱动的教育平台建设也是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路径。数字化平台、虚拟实验室和在线教育工具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丰富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协作,特别是在跨区域、跨学科的项目中,技术平台能够帮助实现实时信息共享与项目协作。最后,国际化合作的推动也是未来协同育人模式发展的关键。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交通工程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合作项目、跨国企业合作及国际实习机会将使学生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竞争力,培养具备全球化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人才。通过这些创新和发展路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为行业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四、构建新工科下交通工程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策略

4.1构建与产业需求相对接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为了确保交通工程专业的教育能够紧密对接行业需求,构建与产业需求相对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至关重要。首先,应加强与交通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定期开展行业调研,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技术进步,以此为依据来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针对智能交通、大数据分析、无人驾驶、电动交通等新兴技术领域,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应适应这些变化,加入相关内容,如交通大数据处理、智能交通系统设计、自动驾驶技术等。其次,课程内容不仅要包含传统的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等基础课程,还要增加跨学科的内容,比如信息技术、环境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进,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企业实习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升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行业发展的需求。

4.2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

校企合作是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交通工程专业应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首先,高校应与企业共同设立实习基地和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企业可以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项目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将行业最新的技术和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行业动态。其次, 校企合作不仅局限于实习与实训,企业还应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企业的专家可以为学生提供行业讲座,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行业经验,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此外, 校企合作还可以通过联合科研项目、技术攻关等方式,推动学生在参与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发展。通过强化校企合作,能够大大提升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4.3打造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为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交通工程专业需要构建创新平台,这些平台不仅能够促进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 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与实践机会。高校应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建设智能交通、绿色交通、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创新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平台应具备开放性和前瞻性,不仅限于传统的教学实验室,而应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例如,智能交通系统的研发实验平台、无人驾驶技术的测试平台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接触并解决行业中的实际问题。此外,创新平台应成为跨学科合作的载体,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推动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通过这些创新平台的建设,学生不仅能提升学术能力,还能在实践中激发创新灵感,推动个人与行业共同进步。

4.4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与科研的深度互动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交通工程专业中,教学应与科研紧密结合,通过科研项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首先,高校应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科技动态。例如,教授可以利用实际的科研项目来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课题研究和实验验证,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其次,学生应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尤其是那些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最新的技术,还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学校还应建立科研与教学的良性循环机制, 将教学、科研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学生从知识学习到技术创新的全链条发展。通过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得到更大的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4.5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跨学科协作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新工科教育目标的基础,尤其在交通工程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具备跨学科的协作能力。为此,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应通过参与企业合作项目、跨学科研究等活动,提升自身的行业经验和跨学科整合能力。高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短期培训、行业交流、国际合作等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紧跟行业前沿。其次,教师应与企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等共同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形成跨学科的合作团队,在教学中引入多学科的知识和视角,推动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培养。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等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的跨学科协作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知识体系,更好地适应交通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需求。

4.6完善评估机制与反馈机制,持续优化育人模式

为了确保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持续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和反馈机制。首先,评估机制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维度评估,不仅要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定期的考核与反馈,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和不足,进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其次,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应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审、教学效果反馈等多渠道进行评估, 并根据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此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参与到评估机制中,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改进意见, 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相匹配。最后,学校还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行业需求、科技发展和教育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实现教育的持续优化。通过不断完善评估和反馈机制,学校能够保持教育质量的稳定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做出更好贡献。

五、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实施的保障与政策支持

5.1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机制保障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成功实施依赖于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构建有效的协同机制是保障这一模式顺利推进的关键。首先,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合作过程中,三方需要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充分发挥优势,共同推动科研项目的开展,确保教育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其次,必须加强协同管理机制,设立跨机构的联合工作小组或委员会,定期评估合作进展,协调各方资源,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强化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确保教育资源、科研成果和产业需求能够高效对接。例如,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真实的工程案例和技术支持,学校则通过科研力量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支持,科研机构则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前沿研究成果。此外,协同机制中还应设立反馈和评估机制,及时收集各方意见,持续优化合作内容和方式,保证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能够适应行业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实现长效合作。

5.2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协同中的政策支持作用

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能够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专项政策,鼓励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提供制度基础。例如,政府可以出台鼓励企业参与教育和科研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合作负担,激励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中。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提供财政支持,帮助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平台、创新基地,促进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政府还应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合作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攻克技术难关。进一步地,政府还应定期开展政策评估,根据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整,确保政策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推动协同育人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5.3资金投入与激励政策的完善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政府、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加大投入,支持协同育人相关的课程开发、实习基地建设、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此外,政府应完善激励机制,为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投资。高校也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创新基金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项目,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资金投入和激励政策的完善,将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推动教育、产业和科研的良性循环。

5.4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与发展

校企合作不仅仅是一次性的项目合作,而应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确保合作关系的持续性和深度。高校与企业应通过共同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如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资助的研究课题、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 形成持续的合作和互动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过程,提供针对性的人才需求信息和技术支持,而高校则能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课程,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同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应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现,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应用。通过长效机制的建设,能够确保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在长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

六、结论

在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深化教育、产业和科研的合作,可以有效弥补当前教育体系中的短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本文提出的策略,如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创新平台等,能够为交通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可行的路径。然而,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例如,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跨学科的协同合作以及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政府、高校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推动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未来,随着新工科理念的进一步普及,交通工程教育模式将不断完善,培养出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将为交通行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白存 , 杨苗苗 , 王立霞 , 等 .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政产学研”四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J]. 中国食品 ,2023,(20):14-16.

[2]王肇飞, 陈君, 李晓华. 新工科背景下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例 [J]. 物流科技 ,2025,48(11):176-180.

[3]许荣盛 , 杨硕 , 韦璐 , 等 . 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 业“多维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J]. 科技风 ,2024,(22):147-149.

[4]王肇飞 , 李微 , 叶志昊 . 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策略 [J]. 时代汽车 ,2024,(15):34-36.

[5]夏容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产学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C]// 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3 年第七届国际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2023:74-76.

[6]王道斌, 邵冬明, 朱晓宏.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以交通工程专业为例[J]. 物流科技 ,2023,46(13):162-163+184.

[7]田振中 , 孙振雷 . 新工科背景下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以河南警察学院为例 [J].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2,24(06):123-128.

[8]郭璘 , 宛岩 , 张水潮 , 等 . 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初探 [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2,34(03):102-106.

[9]罗强 , 温惠英 , 臧晓冬 , 等 . 新工科背景下通过竞教结合提高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J]. 科教文汇 ,2022,(01):52-55.

张玉(1996.11—),女,汉族,籍贯:吉林德惠人,工作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工作地点:吉林省长春市,邮编 130000,硕士学位,专业:交通运输,研究方向:交通工程

课题 1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 项目编号 :JY2024Z010Z)

课题 2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应用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JY2025C00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