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刘三姐歌谣在中小学美育中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

陈嘉慧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引言

本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为切入点,聚焦广西壮族文化基因,通过系统性教学实践探索民间音乐在中小学美育中的活化路径,致力于实现“以歌载道、以艺化人”的教育目标。研究遵循“文化溯源—现状诊断—教学创新”的递进逻辑展开。首先,课题组赴刘三姐文化发源地广西宜州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口述史采集、传承人访谈及文物考据(如博物馆馆藏歌本、壮族铜鼓纹样),系统梳理歌谣中蕴含的“勤耕智慧”“民族史诗”“礼仪交往”三大文化母题。其次,通过分析 12 所乡村学校的校本教材及 238 份学生问卷,发现刘三姐歌谣传承面临双重困境:表层表现为教学资源碎片化,深层折射出传统艺术符号与青少年情感体验的疏离。最后,基于音乐教育学与民族艺术学交叉视角,构建“三维沉浸式”教学模式:在空间维度上,通过壮族服饰、多声部演唱与铜鼓舞动律的融合,再现歌圩文化场景;在认知维度上,开发“传统旋律二次创作”模块,引导学生通过方言填词、叙事重构等方式实现文化解码;在情感维度上,利用歌谣中的“呼告式修辞”与方整性曲式结构,搭建道德观念的情景化传递通道。

1 教学方法创新下唱好刘三姐歌谣的实践创设

刘三姐歌谣作为广西民族音乐的活态载体,其艺术价值的传承需突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单一维度。本章以“唱腔、唱意、唱韵”为教学核心,结合情境化、互动化策略,构建“技术训练 - 审美体验 - 文化认知”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具身化实践实现民族音乐技艺与情感的深度传递。广西民歌的“高腔唱法”以高音区假声为核心特征,教学中需解决青少年真假声转换的技术壁垒。研究引入“体态联觉教学法”,将声乐技巧具象为可感知的肢体语言:通过绘制“音高阶梯图”,要求学生根据旋律走向调整身体姿态建立音高与体感的动态关联。在《山歌好比春江水》教学中,设计“拍击 - 跳跃”组合动作——强拍时拍打大腿模拟鼓点节奏,高腔段落配合跳跃动作强化气息支撑,使抽象的发声技巧转化为可观察的肢体表达。

2 教学理念创新下刘三姐歌谣的活态传承实践

“唱活”刘三姐歌谣的教学理念,突破了传统音乐教育局限于课堂技艺传授的固有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多维实践场域的创设,将学生从文化接受者转化为文化生产者。具体而言,首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邀请刘三姐歌谣非遗传承人进驻校园开展“双师课堂”,在《智慧对歌》单元教学中,传承人示范即兴编词技巧,教师则系统解构壮族诗歌的押韵规律,学生通过“歌圩情境模拟”实现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其次,设计“三级田野课堂”体系:基础层赴宜州歌圩遗址开展声景采集;进阶层参与壮族“三月三”民俗庆典,体验歌谣与铜鼓舞、绣球舞的仪式共生;创新层组织“新民歌创作营”,将采风素材转化为跨媒介艺术作品,如某实验校创作的《稻香里的歌谣》融合梯田劳作场景与多声部合唱,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金奖。此外,通过壮锦服饰展演、天琴即兴伴奏等跨媒介实践,学生得以认识民族文化基因。这种从“教室空间”到“文化场域”的教学转型,不仅实现了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更在代际对话中重构了民族音乐教育的当代价值。

3 刘三姐歌谣的美育价值与文化传承

刘三姐歌谣作为壮族文化的瑰宝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美育价值与文化传承功能深刻体现了民族艺术的精神内核与社会意义。刘三姐歌谣以诗性思维为核心,将壮族人民的劳动智慧、生活情感与审美追求融入歌词与曲调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歌词结构严谨、韵律和谐,常用赋、比、兴等手法,通过比喻与夸张传递炽热情感,既具有文学性又充满音乐性,成为培养大众审美感知力的重要载体。歌谣的曲调悠扬婉转,演唱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也有多声部合唱,在声韵交织中传递壮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的诗意表达,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群体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认同。

刘三姐歌谣的美育与文化功能相辅相成:艺术形式的感染力激发文化自觉,而传承实践又为美育提供现实土壤。这种动态互动不仅延续了壮族的文化根脉,更以“歌以载道”的方式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民族精神滋养与跨文化交流的范例。

4 结语

本研究以刘三姐歌谣为载体,探索了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路径,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深化实践参与、融合思政内核,实现了民族音乐传承与美育目标的有机统一。研究充分彰显了音乐教育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质,以“歌唱 - 舞蹈 - 鉴赏”多模态课型为载体,将歌谣中蕴含的友爱、忠诚、孝顺等传统伦理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德育资源。通过主题化教学设计与情境化艺术实践,学生不仅习得了民族音乐的表现技艺,更在角色扮演、小组创编等活动中完成了从文化认知到价值认同的升华——既领悟了刘三姐反抗压迫的精神内核,也体认到民族文化基因中追求真善美的永恒力量。

刘三姐歌谣在中小学课堂的扎根实践表明,民族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技艺传授,而应成为连接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桥梁。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非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跨学科美育课程的设计,以及家校社协同传承机制的构建,从而在更广维度上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学校美育注入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动能。

参考文献

[1] 韦苏娜 . 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型”探究——以刘三姐传说的多元艺术呈现与传播为例 [J]. 艺术传播研究 ,2025,(02):34-44.

[2] 玉妮 . 从传说到场景 : 文旅融合情境中的刘三姐文化展示创新 [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5,30(01):82-88.

[3] 张雨涵 , 黄潇雨 , 韦焱书 , 等 . 刘三姐文化推进宜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 山西农经 ,2025,(02):110-114.

[4] 谢金娇 .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地方路径——以刘三姐文化为例 [J]. 歌海 ,2024,(06):34-45+141.

[5] 蒋宏灵 , 李坚 , 覃福进 , 等 .“刘三姐”档案“立体编研”显成效——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用档案讲好广西故事[J]. 四川档案,2024,(05):14.

(基金项目:2024 年度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24106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