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兴趣的高中音乐选修课程开发与实践
罗兴阳
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校617000
摘 要:在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教育主旋律的当下,高中音乐选修课程正面临从 “知识传递” 到 “兴趣激活” 的范式转型。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世界语言,天然与青少年的心灵成长同频共振 —— 无论是对流行音乐节奏的敏感捕捉,还是对古典诗词旋律的创造性重构,皆折射出学生独特的兴趣光谱。然而,传统选修课程常困于 “大一统” 的内容设计,难以回应个体差异带来的多元需求。本文立足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探索如何以学生兴趣为原点,通过分层课程体系的搭建、跨学科情境的融合等实践路径,构建充满生命力的音乐学习场域,让选修课程成为点燃学生艺术潜能的火种,在旋律与节奏的碰撞中实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的协同生长。
关键词:高中音乐;选修课程;学生兴趣;开发;实践
一、挖掘多元兴趣触点,构建分层课程体系
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学生在音乐感知、节奏把控、创作想象等维度存在显著个体差异,如同不同光谱的光线需要适配的棱镜折射,分层课程体系正是为满足这种差异性而构建的 “教育棱镜”。“基础普及 — 兴趣拓展 — 专业提升” 的三阶架构,本质是从 “兴趣唤醒” 到 “能力建构” 再到 “价值创造” 的认知进阶。在基础层,通过具象化的音乐元素分析降低学习门槛,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兴趣锚点;拓展层引入实践工具与创作场景,将碎片化兴趣转化为可操作的技能训练;专业提升层则通过真实情境的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分层并非固化层级,而是通过动态流动机制,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变化自主选择进阶路径,最终实现从 “被课程选择” 到 “主动定义学习” 的主体性回归,让音乐选修真正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孵化器【1】。
在《流行音乐与时代文化》模块的教学实践中,三层级设计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兴趣培养链条。基础层教学以 “代际音乐对话” 为主题,选取 80 年代摇滚乐、00 年代华语流行、10 年代短视频神曲等不同时期代表作,引导学生用时间轴梳理节奏型演变(如从迪斯科的 4/4 拍强节奏到电子音乐的碎拍切分),通过歌词关键词云图对比不同时代青年的情感表达。拓展层则聚焦 “音乐再创作”,学生先从改编《青花瓷》的副歌旋律入手,尝试将中国五声调式与爵士和声结合,再使用 GarageBand 为校园微电影《课间十分钟》制作环境音轨,部分学生甚至自学 AU 软件进行多轨混音。提升层的 “音乐产业实践” 中,学生分组调研本地 Livehouse “ONTHEWAY” 的运营模式,从票务系统、艺人经纪、场地声学设计等维度撰写调研报告,并基于调研数据策划 “校园草地音乐节”,从舞台搭建预算到线上宣发方案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最终促成与本地独立音乐人合作演出,让兴趣成果转化为可触摸的社会联结。
二、融合跨学科情境,创设主题探究单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非被动接受的静态符号,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形成的认知网络。跨学科主题探究如同在知识图谱中搭建 “立体立交桥”,将音乐从单一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联结多领域的复合情境 —— 当学生在 “音乐中的战争与和平” 主题下,既需要从历史维度分析《马赛曲》如何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号角,又要从社会学角度解读《辛德勒名单》配乐中的弦乐隐喻,更要通过哲学思辨探讨《Imagine》所传递的反战理想。这种多维建构过程,使音乐成为激活多元认知的 “催化剂”:文学情境赋予旋律文本解读的深度,科技工具拓展声音创作的边界,历史脉络则为作品注入时空纵深感。主题式探究不仅打破学科壁垒,更通过真实问题驱动,让学生在解决 “如何用音乐诠释诗词意境” 等任务中,自然生成跨维度的思维联结,实现从 “孤立知识点” 到 “系统性理解” 的认知跃迁【2】。
《诗词中的音乐密码》单元以 “文本 — 声音 — 视觉” 的跨媒介转化为主线,构建沉浸式探究场域。在对比赏析环节,学生先聆听管平湖古琴曲《欸乃》与谭维维《给你一点颜色》中的秦腔元素,再逐句分析《将进酒》古曲吟诵的平仄声调与流行改编版的节奏切分,通过频谱分析软件可视化不同版本的音高波动,直观感受 “豪放派诗词适配低音区长线条旋律,婉约词更宜高音区颤音修饰” 的创作规律。在创作实践中,选择《声声慢》的学生尝试用布鲁斯音阶重构 “寻寻觅觅” 的愁绪,搭配尤克里里的切分节奏表现内心的焦灼;钟情《山居秋暝》的小组则采集雨声、溪流声作为环境音,用 Loop 效果器循环叠加古筝琶音,构建 “诗画音” 三位一体的视听场景。最终的 “诗词音乐节” 上,学生作品《赤壁怀古·摇滚狂想曲》将苏轼词与重金属吉他结合,通过沙哑的人声嘶吼与古筝扫弦的碰撞,诠释 “大江东去” 的壮阔;《青玉案·元夕》的阿卡贝拉版本则以 B-Box 模拟市井喧闹,用和声织体勾勒 “灯火阑珊处” 的朦胧意境,语文教师从 “意象还原度”、音乐教师从 “调式创新性” 双视角点评,推动学生在学科交叉语境中深化对艺术表达的理解。
三、结语
从流行音乐的代际演变到诗词韵律的声音转译,从技术工具的创作应用到地域文化的资源活化,基于学生兴趣的高中音乐选修课程开发,本质是一场关于 “教育温度” 的探索 —— 它打破学科围墙,让音乐成为串联历史、文学、科技的文化纽带;它尊重个体差异,以分层架构为不同光谱的兴趣提供生长土壤;它聚焦实践转化,将课堂延伸至校园音乐节的舞台、社区公益的现场,让艺术感知升华为生命体验。当学生在 GarageBand 中推敲旋律改编,在 VR 设备里触摸敦煌乐器的纹路,在诗词与音符的对话中重构文化认知,音乐便不再是教材里的固定曲目,而是流动的情感载体、生长的思维图谱。
参考文献:
[1]赵语嫣.趣味化教学方法在高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应用[J].智力,2024,(35):187-190.
[2]陈心语.高中音乐教学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衔接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4.DOI:10.27280/d.cnki.gsdsu.2024.00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