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视域下湖南传统民俗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作者

杨云好

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人民政府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形式,既是一种民族历史记忆的留存,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特征的展现,在这样的体系当中,传统民俗成为了主要的构成要素,蕴含着社会认可、价值准则以及仪式功能,这是群体文化行为所倚重的重要支撑,在这一层面之上,群众文化则体现出基层社会精神生活的整体面貌,具有广泛的民众参与性和高度的混合性;从非遗研究的角度出发,传统民俗与群众文化这两种形态之间互动关联,不仅显示出文化传承演变规律,而且阐述出关于文化主体性创建、身份认定产生乃至社会团结程度加强等方面的实践效果。

一、湖南传统民俗与群众文化发展现状

(一)民俗形态多元,文化生态传承面临断裂

湖南省地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表现出多元化的特性并且具备很强的表达能力,以浦市镇为首的湘西地区在历史进程中孕育出抬阁故事、阳戏以及板凳龙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这些文化符号既体现了先民们的宇宙观念和家族意识,也是地方社群身份认同的关键部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媒介流传改变的双重影响之下,这种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正遭遇着严重的挑战,乡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得原本的艺术形式和传统技艺传承陷入窘境,而且民俗表演逐渐走向“景观化”,变得表面化且带有娱乐色彩,它所承载的深层精神意义和仪式作用慢慢淡薄,虽然有些非遗项目能够延续,但是文化传承链条上已经出现了断裂的情况,这成为妨碍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的重要障碍之一。

(二)群众参与广泛,文化表达仍显单一

近些年,浦市镇依靠“非遗进基层”、“群众文化月”等平台,明显加强了当地居民参加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的热情,重阳节广场舞比赛、中元节祈福典礼、油菜花节等民俗表演活动,为社区成员提供了自我表现的途径,也推动了乡土文化的流传和发扬,有效地改善了区域文化认同度和社会向心力;但是,现在活动当中还存在内容雷同和形式化的情形,一些节庆活动只是表面模仿和机械复制,缺少深入的文化诠释和价值提炼,某些村居的文化活动仅仅处于表面表演的层面,没有准确地契合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致使“形式热闹”难以变成“内涵共享”。

(三)政策保障到位,非遗传承机制体系不全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影响下,阳戏、浦市抬故事这类传统民俗已在浦市镇被评选进入国家级或者省级的名录之中,并给予了相关的制度支持,地方上的政府和文化部门通过创建传承档案,展开专门性的训练,并举办各种演出活动等方式来优化这些非遗项目的社会能见度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非遗传承正碰上多种难题状况,其一便是传承人的老去现象越来越严重,缺乏充足的后续人才来进行传承,并且缺少正规化的教育体制,一些项目只是呆板地存在,不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资金投入重点在建造场所和守护展览方面,而针对教育更新、创造新的思路、将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等活动缺乏重视程度。

二、非遗视域下湖南传统民俗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模式

(一)活化非遗载体,推动文化资源场景化转化

要让传统民俗与现代群众文化交融发展,重点是将静止的非遗资源变成活的活动空间,拿浦市镇来说,“非遗 + 生活”的文化共生模式可以围绕中元节、阳戏、抬阁故事这些主要节庆或者表演形式,搭建包含“日常展演”、“节日巡游”、“文化市集”的综合展示场所,通过设置“非遗体验中心”、“传统工艺坊”、村落式沉浸剧场等多种载体,将非遗技艺、民俗仪式、节庆表演同居民日常生活和旅游消费联系起来,促使观赏变为双向互动体验。依靠本地文化旅游资源,将浦溪、马王溪和五果溜村当作例子,创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用更新颖的外部游客沉浸式体验方法,提升非遗项目的流传效能和社会影响,采用高频次、常态化、开放性融合手段,在基层社区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促使非遗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二)深化文化治理,健全共建共治共享工作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群众文化融合发展的重点是改善基层文化治理构造,改进统筹功能并优化民众参与程度,创建“统战+文化+治理”协同机制,可参照浦市镇“五治融合”做法,搭建包含村民商议、乡贤协同和社群联合的文化参与渠道,保证这些渠道常态化运作。从制度角度来讲,设置“村级文化理事会”和“乡村文化智库”,明确文化活动时的决策权、监管权以及实行权归谁所有,还要创建村落规划、节庆构思、传承人选取、项目推行等环节的多种参与体系;就操作方面来说,可以融合线上线下,用微信群投票、村务公布栏、文化志愿活动得分等多种办法,提升群众对于公共文化资源调配的主人意识、感情联系。通过建章立制、依靠共治共享以及协商共建,营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基层向全社会辐射的流传网络,激起大众参加的热情,促使传统民俗变成凝聚人心,加强认同并造福大众的主要文化载体。

(三)完善传承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要深度融合,就要创建系统的传承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氛围,建议创建政府引导、各方配合的社会化运作体系,推进非遗传承人制度朝地方化、年轻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浦市镇可将学校、文化服务中心、乡贤组织等资源整合起来,创建“非遗专题讲座”、“民俗实践小组”、“传统工艺坊”等互动平台,定时邀请资深匠人来开展技艺传授和成果表现活动,做到非遗知识的专业化教育和日常化流传。提倡高校、文创企业和地方文化机构创建“非遗人才培育实践基地”,促使“民俗文化+文化创意+新媒体技术”融合型人才培育模式深入发展,提升非遗传承团队的革新活力;从制度层面塑造“传承人梯队储备体系”、“年度技艺评定机制”以及“奖励与资助政策”等支撑平台,真正守护非遗传承人的正当权益和经济收益,通过系统协同育人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给予有力支撑,重新阐释非遗在当下社会的价值意义及其功能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湖南省传统民俗和群众文化深度整合,不但推动了地方文化生态系统动态延续,而且推动了基层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和重塑,以浦市镇为代表的具体案例显示,依靠非遗资源开展文化振兴,达成多方协同发展的模式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展望将来,要健全非遗政策体系,更新传承机制,拓宽融合途径,在激发文化内生动力的同时,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融合,从而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强大的生命活力和更新潜能。

参考文献

[1] 刘捷萍 , 匡春林 . “湘军”唱响中非文化产业合作强音 [N]. 长沙晚报 ,2025-06-13 (003).

[2] 何姿慧 , 陈功 . 文化自信视域下湖南博物院的 IP 打造与传播启示 [J]. 科技传播 , 2025, 17 (08): 31-34+39.

[3] 秦燕华 , 王春林 , 何娇丽 . 湖南名人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J]. 中国市场 , 2025, (12):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