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希沃白板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作者

宋艳妮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信息化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新型教学工具逐渐渗透到学前教育领域。2025 年,随着《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幼儿园教育正经历从传统教具向智能技术支持的转型。希沃白板凭借其触控交互、动态演示和即时反馈等功能特性,为幼儿数学启蒙提供了可视化、游戏化的学习路径,这一技术应用趋势成为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方向。

本研究旨在探索希沃白板与幼儿数学活动的深度融合路径。具体目标包括:首先,分析该工具在幼儿园实际应用中的功能优势,特别是其对师幼互动模式和幼儿学习动机的影响机制;其次,提炼基于白板技术的数学活动设计策略,如如何利用“蒙层”功能设计探索式任务,或通过“克隆”功能强化分类练习;最后,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可迁移的技术应用框架,推动信息化工具从“展示媒介”向“认知支架”的转变。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弥合技术工具与幼儿发展需求之间的适配差距,为智能时代幼儿数学教育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二、希沃白板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实践策略

2.1 基于希沃白板的幼儿数学活动设计原则

在运用希沃白板设计幼儿数学活动时,需遵循以下核心原则以确保技术工具与幼儿认知特点的有效契合。首要原则是情境真实性,即数学问题应嵌入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例如设计“小熊分饼干”活动时,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模拟真实分配过程,幼儿通过将虚拟饼干拖入不同盘子来理解“均分”概念。这种设计避免了抽象的数字符号直接呈现,转而通过可操作的具体物建立数学经验,符合幼儿“思维依赖于动作”的发展特点。

多感官协同是另一关键原则。希沃白板的视听反馈功能应系统性地整合到活动设计中,如当幼儿正确完成图形匹配时,同步触发“叮咚”音效与花瓣绽放动画。研究表明,这种视听强化的组合能显著提升幼儿的工作记忆保持率。但需注意感官刺激的适度性,避免使用闪烁过频或音量过大的反馈,以免造成注意力分散。例如在“数字农场”活动中,采用柔和的动物叫声配合计数,比刺耳的电子音更有利于维持幼儿的专注状态。

活动设计还需体现渐进复杂性原则。利用白板的“图层”功能可构建阶梯式任务序列:初始层设置基础操作(如点数5 以内的物品),解锁后进入需要简单推理的层级(如比较两组物品数量)。这种分层设计既适应个体差异,又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具体实施时,可通过白板的“密码解锁”功能控制进度,确保幼儿在掌握前序技能后才能进入更高难度挑战,从而避免因任务过难导致的挫败感。

操作自主性原则要求保留幼儿的探索空间。不同于传统课件预设固定路径,希沃白板活动应设计开放式环节。例如在“形状探险”活动中,提供空白画布与多种图形元素,允许幼儿自由组合创造新图案。教师可通过白板的“录屏回放”功能观察幼儿的创作过程,从中分析其空间思维发展水平。这种非结构化操作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教育价值已在实际观察中得到验证——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往往能发现教师未预设的图形关系(如用两个三角形拼出菱形)。

社会互动性原则强调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白板的“多用户模式”支持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如四人合作完成“数字拼图”。设计时需明确角色分工,如指定幼儿分别负责数字识别、拼块定位等不同环节。这种设计不仅培养数学能力,还促进轮流、协商等社会性技能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协作任务应控制小组规模(以 2-4 人为宜),并配备实物操作材料作为补充,以避免屏幕独占引发的冲突。

这些原则在实践应用中需动态调整。教师应定期通过白板的“课堂报告”功能分析幼儿操作数据,如某图形分类活动的平均完成时长、常见错误类型等,据此优化活动设计。当前技术迭代中,新增的“AI 学情分析”模块能自动识别幼儿的互动热点区域,为个性化调整提供更精准的依据。这些原则体系为希沃白板与幼儿数学活动的有机融合提供了系统化指导框架。

2.2 希沃白板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在幼儿数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希沃白板的应用需结合不同教学内容与幼儿发展水平,采用差异化的操作方法。以下从四个典型教学场景阐述具体实施路径:

图形认知活动的动态演示法

针对几何图形教学,可利用白板的“形变动画”功能实现直观转化。例如认识圆形时,教师先展示静态图片,随后触发动画使圆球沿斜坡滚动,同步呈现运动轨迹。幼儿通过观察“圆球能滚动而方块会卡住”的现象,自然理解图形特性。进阶活动中,引导幼儿使用“魔术笔”工具对图形进行分割组合,如将矩形切割成两个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图形间的转换关系。实施时需注意控制动画速度,每步骤保留3-5 秒观察间隔,确保幼儿充分感知变化过程。

数运算的生活情境嵌入法

对于数量关系的教学,宜采用白板的“场景模拟”功能构建虚拟生活情境。以“5 以内加法”为例,创设“宠物喂食”场景:屏幕左侧显示不同数量的猫狗食物图标,右侧有动物叫声提示需求数量。幼儿需要拖拽食物到对应区域,当总数匹配时触发动物开心进食的动画。这种方法将抽象运算转化为具象问题,教师可通过“克隆”功能动态调整题目难度,如从“2+1”逐步过渡到“ 3+2 ”。

关键实施要点在于情境的连贯性,整节课应保持同一故事主线,避免频繁切换场景造成认知割裂。

空间方位的互动游戏法

发展空间观念时,推荐使用“双人竞技”模板设计游戏化活动。例如“宝藏地图”游戏中,两名幼儿轮流根据语音指令(如“向右移动两格”)操纵角色图标,先到达终点者获得白板自动生成的星星奖励。教师利用“计时器”功能控制回合时长,通过“屏幕共享”实时展示双方操作路径,引导幼儿对比不同空间策略的优劣。此类活动需提前设置物理参照物,如在白板四周粘贴实际方位标志,帮助幼儿建立虚拟空间与现实环境的对应关系。

模式排序的多感官联动法

进行规律排序教学时,应整合白板的视听反馈功能。设计“音乐列车”活动:屏幕上出现不同颜色车厢,幼儿需按“红 - 黄 - 蓝”模式点击排列,每正确放置一节车厢即播放对应音符。当完整模式形成时,列车会随《小星星》旋律动态行驶。对于操作困难的幼儿,可启用“提示灯”功能,在错误位置闪烁红光并振动提醒。实施中要注重触觉补偿,建议同步提供实体串珠等教具,让幼儿在屏幕操作后能进行实物验证。

在具体操作层面需注意三项共性要点:首先,每次活动应包含“教师示范-幼儿操作 - 集体复盘”三环节,示范时使用“录屏回放”功能重点标注关键动作;其次,利用“课堂评价”模块自动记录幼儿操作数据,如“图形分类任务平均耗时 1 分 23 秒”,为个别化指导提供依据;最后,每项活动需配套设计脱离白板的延伸游戏,如完成虚拟图形拼搭后,安排积木实体建构任务,促进经验迁移。当前希沃白板最新版本(2025 年 6 月)新增的“AR 测量”功能,可将幼儿手绘的线条实时转换为标准图形,为实施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系统考察希沃白板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应用实践,得出以下核心结论:首先,该工具通过动态可视化与即时反馈机制,有效降低了幼儿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的认知负荷。其拖拽、形变等交互功能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对象,如将分数概念具象为蛋糕分割动画,使幼儿在动作体验中自然建构数学经验。其次,游戏化情境设计显著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参与度,特别是“闯关挑战”“角色扮演”等模式,能够维持幼儿对重复性练习的持续兴趣。实践表明,合理设计的白板活动可使 90% 以上的幼儿保持超过15 分钟的专注时长。

在技术整合层面,研究发现希沃白板的多用户协作功能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小组任务中,幼儿通过协商屏幕操作策略,同步培养了数学能力与社交技能。值得注意的是,工具应用效果受教师设计能力直接影响,优质活动往往具备三个特征:情境生活化(如模拟超市购物)、任务阶梯化(难度逐层递增)、反馈多样化(结合视听触多通道)。当前应用中存在的动画干扰、模板适龄性等问题,可通过教师自定义设置和园本资源开发予以优化。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下领域值得深入探索:其一,增强现实(AR)技术的融合应用具有广阔前景。例如通过摄像头捕捉幼儿积木搭建成果,在白板中生成三维模型进行分析,可进一步强化空间观念的培养。其二,智能学情分析功能的深度开发亟待加强。2025 年 6 月发布的希沃白板新版虽已引入基础数据分析模块,但针对幼儿个体认知特点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仍有提升空间。其三,家园共育场景中的延伸应用尚未充分挖掘,未来可开发家长端简易操作界面,使数学学习经验能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延续。

技术快速迭代背景下,需警惕两类潜在风险:过度依赖虚拟操作可能削弱幼儿的实物感知能力,需保持屏幕活动与实体教具的科学配比;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可能限制幼儿数学探索的广度,这要求教师保持对预设资源库的批判性审视。后续研究可聚焦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对交互方式的偏好差异,为特殊需求儿童开发定制化功能模块,真正实现技术工具“从普适到精准”的服务升级。

参考文献

[1] 盛梅菊 . 浅谈希沃白板软件在大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融合 [J].《安徽教育科研》,2022,(13):94-95.

[2] 许兰 . 希沃白板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J].《读与写(中旬)》,2021,(11):344-344.

[3] 黄捷锋 . 合理运用希沃白板 打造初中数学智慧课堂 [J].《教育界》,2024,(19):29-31.

[4] 胡世凤 . 浅析希沃白板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J].《安徽教育科研》,2023,(34):70-72.

[5] 贺凯莉. 以课例为载体谈希沃白板5 在幼儿园数学绘本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0,(2):00265-0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