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李素静
兰州市城关区南河小学 甘肃 兰州 73000
引言: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更新与课程改革深入,深度学习理念逐渐受到重视。然而现实教学中学生深度学习仍面临诸多障碍,表现为学习浅层化、机械化现象普遍,学生主动探究意识不足思维深度拓展受限。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制约学生深度学习因素,探索有效促进策略,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可行路径,推动学生实现从知识记忆向思维提升转变,培养符合时代要求数学核心素养。
一、探析现状,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深度学习困境与挑战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部分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点覆盖与练习量,忽视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与能力提升,导致教学活动停留于表层,未能触及数学本质。教学方式仍以灌输为主,教师习惯于提供现成解题思路与标准答案,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建构机会难以形成深层次理解。课堂互动流于形式,问题设计缺乏梯度与挑战性,未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与探究欲望,致使学习过程机械化。评价体系偏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单一考试分数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生思维方式、问题解决策略等方面表现,无法全面反映学习实质。
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信息技术融入不到位,未能为学生创设丰富学习情境与探究空间。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自身数学思维品质与教学设计能力有限,难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已然固化,习惯于寻求快捷解法与标准答案,缺乏耐心面对挑战性问题,思维深度拓展受阻。家校协同机制不健全,家长评价标准与学校教育目标存在偏差,对分数追求导致功利学习倾向阻碍深度学习氛围形成。
二、创新方法,构建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思维模式
重构教学设计理念,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数学学科特点有机结合,确立以思维培养为核心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认知挑战点,引导学生经历从浅层到深层思考过程。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且具有一定复杂度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等方式主动建构数学概念,而非简单接受现成定义与结论。设计递进式问题链,精心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序列,每个问题既是前一问题延伸又为后续问题奠基,形成思维连贯性。倡导多元解法探索,鼓励学生尝试不同解题策略与思路,培养思维灵活性与批判性。构建有效课堂对话机制,通过追问、引导促使学生思考深入,形成良性互动氛围。建立同伴学习共同体,创设小组合作解决复杂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间思维碰撞与互补,促进集体智慧生成。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教师设计购物情境问题引入:某商场 28 元一件 T 恤,小明买了 13 件,需付多少钱?让学生先思考解决方案,引导发现此问题需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教师不急于教学竖式算法,而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如分解算法: 28×13=(20+8)×( (10+3)=20×10+20×3+8×10+8×3=200+60+80+24=364 。随后引导学生发现此方法计算步骤较多,容易出错,进而引出竖式算法。竖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分析各数位相乘含义,理解部分积概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引导探究算理。设计多样化练习:如果商场打八折,总价又是多少?如果想控制总花费在 350 元以内,最多可买几件?通过这些变式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乘法运算应用场景与本质。组织小组讨论不同解法优缺点,培养学生评析能力。教师还设计错例分析活动,呈现常见错误让学生找出问题并解释原因,加深对计算本质理解。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路径,完善小学数学教学中保障学生深度学习实践体系
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学生思维品质、问题解决策略、数学交流能力等纳入评价范畴,采用档案袋、观察记录、访谈等多种方法收集学习证据,全面反映学习真实状况。设计思维挑战性任务,定期组织开放性问题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思维深度与广度机会,培养持久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教师学习深度学习实践,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引导水平,形成以研促教良性机制。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围绕深度学习主题开展常态化教学研讨,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课例分析等形式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合理运用数字工具拓展学习空间与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与交流平台,支持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题库资源库,收集整理具有思维挑战性问题与任务,便于教师选用与学生自主学习。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教师设计班级图书角调查活动作为切入点,让小组成员调查各同学一周借阅图书数量,收集真实数据。基于收集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一个数值代表全班借书情况,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教师不直接灌输计算公式,而是鼓励学生尝试不同方法处理数据,通过比较讨论逐步形成总数 ÷ 总人数算法。教学中融入思维拓展问题:若加入一位新同学借书量为零,平均数会如何变化?若班上最爱看书同学借阅量翻倍,平均数又会如何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性质与变化规律。条形统计图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直观展示调查结果,让学生先自行尝试用图形表示数据,通过比较不同表示方法优缺点,体会条形统计图特点。教师创设数据解读任务,如比较不同班级图书借阅情况,分析背后原因培养数据分析能力。课堂评价不仅关注计算结果准确性,更重视学生数据收集方法、平均数理解深度与图表制作创意等方面表现。
结论: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中存在困境与挑战,提出创新思维模式构建与实践体系优化两大策略,旨在突破以往的教学局限,开辟深度学习新路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既需要微观层面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也需要宏观层面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既需要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与能力提升,也需要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主动参与;既需要学校制度文化环境营造,也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配合。
参考文献
[1] 马林 . 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4(22):83-85.
[2] 顾怡粼 . 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J]. 成长 ,2024(6):118-120.
[3] 李芳 . 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上), 202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