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论“双减”背景下结合新课标如何让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点在教学中落地

作者

杨春燕

西昌宁远学校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

在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了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求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握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智慧性、艺术性。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这 20 年里,数学人不断优化、成就、挑战,并结合“双减”政策,于2022 年印发了《2022 年版课标》。

在数学新课标中, “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既反映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学生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感悟和内化结果。具体在小学数学阶段用了 9 个次来描述核心素养的主要体现。

一、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

(一)、数感

1、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期,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数字,表示物体的多少,并在此基础上对数字进行大小多少排序,衍生出最大、最小、平均数、众数等,接着从整数扩展分数、小数,理解不同的数及计数单位的意义。

2. 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估算,作出合理判断。例如:在小数的加减法中可以利用“出入相补”原理计算;直观理解圆周率 π 是圆周长与直径之比,知道 π 是一个确定的数,3.14 只是它的近似值。

3. 能初步体会事物背后简单的规律,能用数表达这样的规律。例如:利用模型直观感知数运算规律,为形成推理意识提供感性经验。在《鸡兔同笼》课例中, 舞台上有若干只鸡和兔,一共有 8 个头,26 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假设全是鸡,有 16 条腿,比 26 条少了 10 条腿,每只鸡比每只兔少 2 条腿,则有 5 只兔,3 只鸡。通过假设法解决问题并建立模型意识从而解决“鸡兔同笼”类问题。

(二)、量感

1. 能在真实情境中感悟度量的意义,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元,只靠单纯的比较只能得到长短之分,要确定物体的长度,就要统一标准,由此长度单位就产生了。以此类推,物体的重量、大小、体积都需要统一的标准,对应的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也由此产生,与此同时,初步感悟测量工具的重要性。

2. 会针对实际情景选择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例如:在计量固体体积是用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而在计量液体体积时,用毫升、升;在说明凉山州土地面积是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而在说明教室面积时用平方米作单位。

(三)、符号意识

符号是一种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可以表示某个概念或观念,并直接参与思维活动。

符号在表达方面,即表达与交流。例如:将找出的规律用图形、数字、字母表示;在多种相同的数合在一起的简便计算方法便用乘法来表示;平行与垂直的的符号表示;用字母表示任意一个数;圆周率π 的表示等等。这些知识点不仅包含了符号意识,还有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的的渗透。

符号意识在意义方面,即符号的意义、特点、功能的初步理解。例如: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用未知数设方程解决问题。

使学生经历了“实物操作 ---- 表象操作 ---- 符号操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体现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培养的阶段性和一致性(将抽象不断地深化落地)的目标。

(四)、运算能力

运算是所有理科学科的基础,也是数学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

在小学阶段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算”,即对算法和运算程序的运用,表现为运算顺序的熟练性;例如:对“九九乘法表”的熟记。二是“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即是对算理的理解,表现为运算的合理性,例如:吴正宪老师的《小数的意义》课例中,在有余数的除法、1 元 =10 角,1 角 =10 分作为基础知识的点上,让学生们根据已有经验不断计算,得到2 角5 分,也就是0.25 元,让学生在会计算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这样算,也就是比如何算更高一阶的认识;三是“怎样算的更好”,选择优化方式,体现计算的灵活性,例如:运用各种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几何直观

几何研究对象是图形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几何直观就是利用图形的特点去探究、描述、分析和洞察事物或问题结构与关联,感受事物本质。在2022-2023 西昌市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决赛中,我所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例中,在生活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建立数与形 ( 图形与面积 ) 的关系。通过已有经验进行数格子初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通过图形的运动,发现变化中的不变性。利用长方形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种数形结合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利用图表示数的概念、运算及关系的习惯,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描述问题的本质、分析思路的路径。

二、如何将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落地?

(一)素材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真实可信

第一学段的学生更多的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第二、第三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产生兴趣,生活中不常见的运动现象、购物行为、集体行为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教材在引入贴近生活的学习主题时,更易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落实立德树人,而核心素养就是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小学阶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以相互踢为导向,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与分析、思考与表达、解决与阐释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 Steam 教学、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不断从教学模式中汲取更新教学理念。

(三)课堂核心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堂的构建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每堂课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好的数学问题更能驱动学生解决问题,围绕核心问题分解出更多的小问题,不断地解决小问题的同时,将课堂完整。那对大问题要求:开放性、指向性、生活性以及数学性。

(四)课堂氛围

宽松的课堂氛围会让孩子们在课堂里自由的生长,学生愿意表达更多的可能性,让课堂呈现出从多角度来呈现出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曹一鸣 . 十三国数学课程标准评价 : 小学、初中卷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8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实验稿 ) 解读 [M].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