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王瑞博
辽源市农村实验中学校 吉林省辽源市 136200
引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对地理学科兴趣不高,空间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支架式教学”理念强调通过提供适当支持帮助学生跨越认知障碍,实现自主学习目标。该教学模式在国外地理教育实践中已取得良好效果,为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探究旨在探索“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体应用策略,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
一、“支架式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构建策略
“支架式教学”在地理课堂中构建需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创设合适学习情境为学生搭建通向知识目标的桥梁。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地理认知特点,将抽象地理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知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地图工具等教学资源创设真实学习情境;例如在讲授地球运动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当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现象,让学生直观观察昼夜更替与季节变化形成过程,从而降低抽象概念理解难度。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不同类型支架,包括概念支架、过程支架等,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学习支持。概念支架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基本概念与原理,过程支架引导学生掌握地理问题分析方法,策略支架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技能。
教师在构建支架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支架设置时机与撤除策略,确保学生能够逐步获得独立学习能力。初期阶段教师应当提供较为详细的学习指导,包括明确学习目标、提供学习资源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框架;随着学生学习进程推进教师要逐渐减少直接指导,增加启发性提问与思维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现象背后规律。在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后教师应当适时撤除支架,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从依赖支持到自主学习转变。
二、“支架式教学”在地理学习中的实施路径
“支架式教学”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构建系统化认知阶梯,通过循序渐进方式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概念掌握,最终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迁移。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与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特点,设计递进式学习任务序列,每个环节既要与前一阶段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又要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认知支架搭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概念间逻辑关系梳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网络体系,避免碎片化学习现象产生;同时教师要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问题驱动、情境创设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知识获得过程,增强学习内在动机与持续性。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运用层次化支架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复杂运动规律。教学初始阶段,教师通过播放日出日落延时摄影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昼夜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阳光照射角度变化,建立地球运动初步感知。接下来教师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地球围绕地轴旋转状态,同时配合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观察昼夜分界线移动规律。在学生基本理解自转概念后教师进一步引入公转运动演示,让学生观察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轨迹,分析不同位置时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角度差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减少直接指导,增加启发性提问,如“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有什么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方式主动建构地球运动相关概念,最终形成完整认知结构。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支架式教学”在地理教育中的优化措施
“支架式教学”在地理教育实践中需要构建动态调节机制,通过持续监测学生学习状态变化来精准调整支架设置强度与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最适宜认知区间内获得有效学习体验。教师需要建立多维度学习诊断体系,综合运用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差异,据此制定个性化支架提供策略。优化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支架撤除时机把握,既要避免过早撤除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又要防止过度依赖影响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同时教师应当重视学习环境营造,创设开放包容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与见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知识共建共享机制。还需要完善评价反馈系统,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模式,通过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持续发展。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运用综合性支架优化策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我国自然环境复杂特征与分布规律。教学设计中教师先构建知识关联支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地球运动、气候要素等基础知识,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纽带,为理解中国自然环境奠定认知基础;接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支架,通过展示中国地形三维动画、气候分布动态图等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宏观角度感知我国自然环境整体特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问题链式支架,从“为什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气候影响、气候对河流影响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等深层次问题;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区域对比活动,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点,通过小组汇报交流实现知识共享与思维碰撞。教学后期教师逐渐减少直接指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家乡自然环境特征,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等方式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结论:“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与广阔前景。通过合理构建认知支架与情境支架能够有效降低地理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多样化实施路径满足了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发展;然而“支架式教学”实施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需要学校提供充分资源支持与制度保障。未来应当继续深化“支架式教学”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优化评价机制,推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紫薇 .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 西南大学,2024.
[2] 陈慧如 , 陈志强 , 张月华 . 支架式教学对学生地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 [J].Geography Teaching, 2023(23).
[3] 丁荣, 杨昕, 张琦, 等. 资源整合辅助支架式教学探究——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 2023(29):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