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创新路径
杨延冰 黄晓莉
陕西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指引,也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与“大思政课”建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关键命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价值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发展”,与思政课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又激活了中华文明“民为邦本”“天下大同”的智慧,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可能。当“大思政课”引导青年在“共同富裕”实践中看到“大同理想”的当代绽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现代转化,就能培养出既深植中国土壤、又具有世界胸怀的时代新人。他们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守护者与创新者。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大思政课”的最深层使命。
其次,回应新时代要求。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思政课回应新时代需求。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发展奇迹"与"治理效能"为破解西方话语霸权提供了实证支撑,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同时,这也是一场教育范式的时代革新。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要求思政课不再局限于“理论灌输”,而是成为连接文明传统与技术未来、个体成长与国家发展、中国实践与全球治理的精神桥梁。当青年“亲历”现代化建设,在文明对话中确立价值自信,在田野调查中解决真实问题,思政课才能真正回应新时代要求,培养出既掌握 AI 技术又深植民本思想、既熟悉中国国情又具备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这不仅是教育形态的升级,更是文明传承方式的革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与价值理念,通过“大思政课”的赋能,内化为青年的认知方式、思维习惯与行动自觉,最终成为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核心力量。
第三,构建“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的系统联动效应。现代化的系统性特征要求思政课打破“孤岛效应”。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转化为育人资源,使思政教育突破校园围墙,在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实现知识传递、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通过“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的系统联动,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二、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深层意义:文明形态的育人表达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思政课更深层的文明叙事功能,本质上就是将中华文明基因、社会主义实践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进行三重融合的华语重构,在于让中国式现代化摆脱“经济数据堆砌”的表层解读,深入文明基因的内核。从“民惟邦本”到“共同富裕”,从“协和万邦”到“一带一路”,这些实践不是对传统的背离,更是文明生命力的证明。真正的现代化,是让传统智慧在当代焕发生机,让每种文明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现代化表达。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思政课的深层使命,在文明的长河中,锚定当代青年的精神坐标。
其次,破解“现代化=西方化”的认知迷思,究其本质是对文明多样性的否定。中国实践证明,现代化不是“西方剧本”的复刻,而是各国根据历史文化、现实国情探索的多元道路。从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到生态文明的发展智慧,再到多元共生的制度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正在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牢笼,让每种文明都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这不仅是对“西方化”迷思的破解,更是对人类文明未来的真正解放。通过“共同富裕”“生态文明”等教学场景,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能够让学习者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涵与价值追求,通过具体、生动的实践案例,揭示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核心特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制度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追求。这种教学不仅能帮助学习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引导其从中国实践中理解“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在新时代自觉担当起实现民族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使命,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中国立场”的新时代建设者。
三、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实现路径:多维度的创新实践
(一)内容供给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本质上是赋予“大思政课”内容供给以“文明厚度”与“实践温度”。当“共同富裕”追溯到《尚书》“裕民”思想,当“全过程人民民主”可对接明清“乡约自治”传统,思政课内容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条文,而成为流淌着文明血液的活态叙事。这种创新不仅能解答“中国为什么能”的历史之问,更能培养出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他们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受益者,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者。
(二)方法载体革新
本质是用符合及世代认知习惯的方式,呈现文明更新的壮阔图景。从元宇宙中的“现代化决策”到田野调查中的“乡土中国”,从区块链上的“实践存证”到文明对话中的“价值辨析”,这些革新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重塑。让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遥远的国家战略,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文明的未来紧密相连的实践征程。唯有如此,思政课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懂中国又懂世界、既扎根传统又引领未来的时代新人,增强青年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作者简介:杨延冰(1973-),女,浙江省湖州市人,教授。
黄晓莉(1975-),女,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开放大学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教师发展研究计划专项项目(SJS2022ZY030);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2024 年度“十四五”规划教师研究与发展专项项目(ZTHJS20240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