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分层分组合作教学在中职机电教学的有效应用

作者

王圆圆

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引言: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以往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中职机电专业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是注重学生主体性、强调差异化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在中职机电教学实践中显示出独特优势。通过立足中职机电专业教学实际,从构建分层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调整评价反馈机制三个维度出发,探究分层分组合作教学在中职机电教学中应用策略和实施效果,为提升中职机电专业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构建分层教学体系,优化分组合作模式

进行学情分析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采用综合测评方式确定学生所属学习层次,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基础层、提高层、拓展层三个层次,基础层学生注重基本概念理解和操作规范掌握,提高层学生着重技能熟练程度提升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拓展层学生则侧重创新思维训练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塑造。依据不同层次学习需求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针对基础层学生采用循序渐进教学策略,通过简化教学内容、增加实例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机电专业知识体系框架,对于提高层学生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而拓展层学生则以问题探究为导向,鼓励学生探索机电技术前沿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优化分组合作模式,打破以往固定分组方式,采用异质分组、动态调整原则,确保每个小组成员能力水平互补、专业特长各异,形成学习共同体。组内采用能力互补、责任共担合作机制,明确每位成员任务分工和责任,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教师需转变角色定位,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活动组织者、资源提供者,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相应支持和指导,基础层学生给予更多耐心指导和鼓励,提高层学生侧重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拓展层学生则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通过差异化指导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进步。

二、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技能有效掌握

构建任务递进、难度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将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分解为若干具体任务模块,按照由简到难、由单个到综合排序,设计基础性任务、综合性任务、创新性任务三个层次实践内容。基础性任务主要包括机械零部件测绘、电气控制线路安装等基本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综合性任务则涉及机电系统故障诊断、设备维修保养等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性任务则要求学生进行机电产品改进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等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传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模式,引入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围绕实际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如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应用等,引导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学习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分层分组协作方式,不同层次学生承担不同难度任务,基础层学生负责资料收集、工具准备等基础性工作,提高层学生承担系统安装、调试等技术性较强工作,拓展层学生则负责方案设计、技术难点攻关等创新性工作,通过合理分工协作完成整体项目。强化实践过程指导,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差异化指导策略,对基础层学生采用手把手精细化指导,通过分步骤演示、操作要点提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对提高层学生采用半开放式指导,提供方法性建议和关键步骤提示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对拓展层学生则采用开放式指导,主要提供资源支持和方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调整评价反馈机制,提升教学综合质量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打破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方式,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实践操作规范性等,结果性评价则侧重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包括理论知识测试、技能操作考核等。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设置差异化评价标准,基础层学生重点评价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和操作规范性,提高层学生注重评价技能熟练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拓展层学生则侧重评价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身水平评价标准下获得成就感和进步空间。

完善即时反馈机制,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阅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提供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对基础层学生重点关注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确保不掉队,对提高层学生注重引导其发现知识应用中不足,提升技能熟练度,对拓展层学生则鼓励其挑战更高难度任务,拓展专业视野。建立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表现和成果包括理论测试成绩、技能操作视频等,全面反映学生成长轨迹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注重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小组整体表现又注重个人贡献度评估,避免搭便车现象出现,小组评价主要考察合作质量、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个体评价则关注每位成员责任履行情况、专业能力提升程度等。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当做教学反思和调整重要依据,针对评价中发现普遍性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对个别学生存在特殊困难则提供个性化辅导和帮助。

结论: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中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通过构建科学分层教学体系,优化分组合作模式,设计梯度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多元化评价反馈机制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共同进步和全面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探究和实践,探索更加科学有效教学方法,为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丁新新 .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中职机电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 , 2014(65):1.

[2] 吴立新 .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中职机电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展望 , 2017, 027(024):217.

[3] 张慧婷. 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机电教学中的应用[J].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3(S0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