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方法优化与效果评估

作者

成文思

邢台市第九医院055250

摘要:目的:评估改进灭菌监测流程在提升医疗设备安全性及可靠性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期间处理的120件医疗器械,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灭菌效果监测方式,而实验组则实施改良后的监测方案,对比分析两组灭菌质量、器械洁净度及包装性能指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生物监测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B-D试验合格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具体器械类别上,如管道类器械清洗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钳锡类器械清洗得分也高于对照组(P<0.05)。对于包装质量而言,实验组包装材料评分,包装闭合性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P<0.05)。结论:改进后的监测方案显著提高了灭菌效果及器械处理质量,通过优化生物监测体系、强化清洗验证流程和完善包装标准,为临床提供了更安全的设备保障。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消毒供应中心在保障医疗器械安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传统灭菌效果监测方法存在诸多局限,难以满足现代医疗需求。因此,优化监测方法成为提升医疗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迫切任务。本研究旨在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优化流程,评估其对灭菌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期间的120件医疗器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件。纳入标准:所有器械需符合国家医疗器械管理规定,处于正常使用周期内。排除标准:存在明显物理损坏或已超过使用期限的器械不予纳入。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灭菌效果监测方式,实验组实施改良后的监测方案,具体如下:

(1)引入先进检测技术:实验组首先引入了新型生物指示剂和化学指示剂,这些工具能够更快速、准确地检测灭菌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例如,通过高灵敏度的生物指示剂监测灭菌是否彻底,确保每批次器械都达到无菌标准。同时,利用条形码扫描技术记录每件器械的灭菌信息,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2)优化操作流程:针对传统流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实验组重新设计了灭菌前处理、装载、灭菌以及卸载的操作步骤。比如,细化器械分类标准,确保同类器械集中处理;改进装载方式,使灭菌柜内空间利用率最大化;并在卸载后增加二次检查环节,避免因人为疏忽导致的不合格品流入临床。(3)加强人员培训:为了保证新方案的有效执行,实验组组织专业团队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了系统化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最新监测技术原理、规范操作流程以及质量控制要点,并通过模拟演练强化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定期开展考核评估,确保每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新方法。(4)建立反馈机制:为持续改进监测方案的效果,实验组建立了完善的反馈体系。每次灭菌任务完成后都会收集各方意见,包括临床科室反馈、内部质检报告等,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调整策略。这种闭环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为后续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1.3观察指标

观察生物监测合格率、B-D试验合格率、器械清洗质量评分(管道类、钳镊类、器皿类、精细类)、包装质量评分(包装材料、包装闭合性、器械摆放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用于分析和处理特定测量数据(x±s)的数据。以%为单位计算数据,并用χ2检查数据;P>0.05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器械灭菌合格率对比

研究组灭菌合格率较对照组灭菌合格率更高,P<0.05,见表1。

2.2两组器械清洗质量对比

研究组器械清洗质量较对照组清洗质量更高,P<0.05,组间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两组器械包装质量对比

研究组器械包装质量较对照组包装质量更高,P<0.05,组间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优化后的监测方法在提高灭菌效果方面展现了显著的优势,引入的先进检测技术如新型生物指示剂和化学指示剂极大地提升了监测的精确度与效率。这些工具能够实时反映灭菌过程中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的变化情况,帮助操作人员迅速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并及时作出反应。优化的操作流程简化了复杂的工序,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从而降低了人为失误的概率。例如,通过合理安排器械装载顺序和位置,确保每个角落都能充分接触高温高压蒸汽或环氧乙烷气体,大大提高了灭菌效果的一致性。

此外,加强人员培训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通过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不仅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特别是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经过良好培训的员工能够迅速找到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同样不可忽视。每一次灭菌任务结束后都会收集来自各个方面的反馈信息,包括临床科室的意见、内部质检的结果等,以此为基础不断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工作模式。这种持续改进的态度确保了整个系统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尽管如此,仍需认识到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由于样本量有限,某些结论可能不具备足够的普遍代表性;虽然短期内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才能证明这种方法的持久有效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继续扩大样本规模,并尝试将其他类型的医疗器械纳入考察范围,以便获得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另外,还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维度的评估指标,如经济成本、资源消耗等方面,以便更好地平衡质量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化后的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方法显著提升了生物监测合格率、清洗质量和包装标准。这些改进不仅增强了医疗器械的安全性,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未来应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手段,不断完善监测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确保患者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孟泉辛,张艳芳,王俊锋,等.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医共体一级医院消毒供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3,40(12):937-939.

[2]吴升伟,余杨,刘倩,等.2022年贵州省30家中医院内镜医院感染管理现况及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23,29(06):418-420+425.

[3]保建芳,张亚云,江国芳,等.灭菌包重量对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影响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2,39(04):258-260+264.

[4]王鲁娜,肖丽敏,张亮红.消毒供应室潜在风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探讨[J].现代医院,2022,22(02):229-231.

[5]秦荣,邱兰英.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工作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0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