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究

作者

马青伟

包头市第四十五中学

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重要方向。初中生物学科因其知识抽象性、实验操作复杂性等特点,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瓶颈。然而现阶段二者融合仍停留在表层应用阶段,未能实现深度融合。探究立足初中生物教学实际,分析现状、探寻路径并提升能力,期望能够构建适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融合新模式,促进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全面发展,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一、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融合现状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融合现状呈现出应用普及程度不平衡现象,城乡学校间存在明显差距,优质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多数教师已开始尝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但使用方式较为单一,仅停留在知识展示层面,课件内容与设计缺乏创新性多为图文展示与简单动画,互动性较弱;而微课等先进技术应用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未能与教学内容实现有机结合,造成两张皮现象教学效果难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欠佳难以熟练操作教学软件与平台,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潜能。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有不足,网络带宽限制、设备老旧等问题影响应用效果,智慧教室覆盖率低;而且教学评价方式依然传统,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轨迹,个性化教学指导缺乏科学依据。

教学实践中生物学科自身特点与信息技术融合存在障碍,如显微观察、解剖实验等核心实践活动信息化替代效果不佳,线上实验难以完全替代真实操作体验。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应用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技术应用增加备课工作量,影响教学进度;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融合认识片面,仅将其视作教学辅助工具未能发挥其创新教学方式、变革学习方式潜能。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培训各自为政现象突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且受限于初中生生物学科课时安排教师难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时间不足。

二、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路径优化

构建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体系需建立系统化框架,突破传统教学局限。一是应优化课程资源建设,围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开发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多媒体资源库,促进抽象概念具象化呈现。二是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模拟演示等手段解决实践教学难题。教师要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变,善用智能教学工具设计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校层面则应构建信息化评价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过程实现精准指导;而课堂教学中宜采用混合式学习策略,根据内容特点灵活选择技术支持方式避免形式主义倾向。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教学为例,应当采用多媒体微课与虚拟显微镜相结合教学模式。针对细胞结构这一抽象概念,教师应当预先录制细胞结构微课,学生通过移动学习平台预习形成初步认知。课堂教学中借助三维细胞模型软件展示细胞结构立体效果,让学生通过触控屏幕拖拽操作观察细胞各部分结构功能,突破传统平面图示局限。观察植物细胞实验教学环节结合数字显微镜与实物投影仪,学生实际操作制作临时装片同步投屏展示,教师远程指导操作要点,解决实验小组间观察效果差异问题。课后布置探究任务,学生利用虚拟显微镜 APP 比较动植物细胞异同,记录观察结果并上传云班课平台实现小组协作讨论;并通过电子作业系统收集学生疑难问题,教师精准分析学情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实现教学闭环。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提升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从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能力培养双向发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方面应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通过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同时引导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社区,借助同伴互助模式分享优秀经验。要关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反思,鼓励教师开展行动探究,将课例改进与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形成理实一体发展路径。学校层面应建立激励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纳入考核评价指标激发教师创新动力;而教学实践中注重工具理性思维避免技术应用形式化,始终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目标选择适宜技术支持。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应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处理及分析能力,注重批判性思维培育;并组织跨学科项目学习,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与协作精神。

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微观世界教学难点。课前组织教师参加微生物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专题培训,掌握显微互动系统操作技能,学习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使用方法。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借助资源平台搜集细菌繁殖、真菌结构等高清微观图像与视频资源,运用三维建模软件制作细菌立体结构模型,生成交互式学习材料。课堂教学中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展示细菌群体繁殖全过程,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实时观察控制变量,比较不同环境条件对细菌生长影响。酵母菌观察实验环节结合云实验室系统,学生分组采集数据上传共享平台实现多组数据比对分析,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课后布置微生物与人类关系专题探究,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库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报告,在线上展示交流平台进行成果展示与同伴互评。教师全程跟踪学生学习轨迹,利用学习分析系统精准识别知识理解误区,有针对性开展

个别辅导,实现教学闭环。

结论: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关键途径。通过现状分析可见,当前融合应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表层应用现象普遍存在。优化融合路径需从资源建设、模式创新等多维度推进,构建系统化解决方案。提升应用能力则需加强教师培训、学生培养两手抓,全面提高信息素养。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深化教学实践探究形成可推广经验模式;并加强校际合作交流促进资源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 吴冰芳 .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深度融合设计——以”昆虫”一节线上教学为例 [J]. 中学生物教学 , 2022(22):41-43.

[2] 宓国星 .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研究 [J].2024(2):465-467.

[3] 徐花香 .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有效融合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4, 20(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