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晋陕蒙民歌演唱技法在乌兰牧骑表演艺术中的当代转化研究

作者

白晓波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乌兰牧骑 011600

引 言

乌兰牧骑作为内蒙古草原的" 红色文艺轻骑兵",历经六十余载发展,已成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符号。晋陕蒙三地民歌各具艺术魅力:山西民歌以旋律婉转、方言质朴见长;陕北民歌以音调高亢、节奏自由为特色;蒙古族民歌则以长调悠扬、呼麦独特闻名。这些地域音乐形态在乌兰牧骑表演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其演唱技法的地域性特征,对理解民族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引言

一、引言

乌兰牧骑自 1957 年诞生以来,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以原生民歌本真演绎为主;1978 年后逐步融入汉语歌词元素;21 世纪以来伴随非遗保护工作推进,蒙古族混声演唱技法日臻成熟。作为内蒙古文化名片,其始终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构筑精神家园的双重使命。

第二章乌兰牧骑表演艺术概述

一、乌兰牧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

乌兰牧骑是草原上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队,已经走过 58 个春秋,坚持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四项任务,创作出了大量农牧区作品,也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957—1965 年是原生民歌的直唱,原生态民歌的表演和流传创立了第一批乌兰牧骑 ;1978—1990 年是恢复演出后的乌兰牧骑有汉语歌词的介入,是乌兰牧骑的第二代 ;2000 年至今是随着非遗工作的介入和保护,蒙古族混声技法的成熟和完善,是乌兰牧骑的第三代。乌兰牧骑是内蒙古的文化品牌,是传播蒙古族文化最好的载体和铸牢民族精神长城的构建者,新时期应该不断地创新乌兰牧骑的工作。

二、乌兰牧骑表演艺术的特点

内蒙古乌兰牧骑表演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比如蒙古族民族舞蹈、马头琴等 ; 注重融入地域性文化因素,通过歌曲、舞蹈、小品等表演形式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 表演从民间来,到民间去,在展示历史、传递民族情感的同时推动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第三章晋陕蒙民歌演唱技法的地域性特征

一、晋地民歌演唱技法特征

山西民歌唱腔真声为主,朴实真挚 ; 常用滑音、颤音等装饰音来表现旋律,小调中使用滑音可以表达很细腻的情感 ; 山西方言发音和词汇在歌词中体现出的质朴生动的语言形式很独特,比如 " 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双圪丁跪在石头上 " 等,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 还有悠扬婉约的小调、激昂明快的小调号子两种音乐风格,前者如泣如诉的旋律风格,后者是跟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很强烈,可以体现劳动人民的勇敢精神,山西民歌乌兰牧骑表演很独特。

二、陕北民歌演唱技法特征

陕北民歌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音调短小、跳进大( 四五度、八度大跳)、旋律开朗、情绪明朗、节奏自由、节拍变化多样和散板自由唱是民歌的音乐特征,体现着黄土高原上广为流传、宽广坦荡、豪放的民族风格 ; 节奏自由灵活,节拍变化多样,曲调中规中矩和散板自由唱,随着故事的发展曲调也会随之舞蹈 ; 质朴、率真,无论是信天游的欢快还是小调的悲伤都体现着陕北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调、对爱情、对生活的追求,成为人们抒发喜怒哀乐的载体。

三、蒙古族民歌演唱技法特征

蒙古族民歌中长调、呼麦: 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悠长吸气、均匀呼气的同时进行真假声转换以表现草原的宽广辽远; 歌词多描写草原、牛羊等游牧生活内容,文化色彩浓烈。呼麦是蒙古族“一人双声”的艺术,在发声和共鸣的同时产生基音和泛音,常模仿风声、鸟叫等自然声音以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乌兰牧骑演出时积极有效地运用长调、呼麦,展现长调、呼麦的魅力,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四、三地民歌演唱技法的比较分析

三地民歌不同的音韵特点 : 晋地民歌音色咬字归韵、旋律化强且装饰音多 ; 陕北民歌音调高亢激越、颤音滑音多、曲风豪放粗犷 ; 蒙古族民歌长调、呼麦。三地民歌都用了音乐语言赞美家乡。地理环境的不同 : 晋地地理环境多山平川多、文化多元融合; 陕北地理环境是黄土高原、民风粗犷;蒙古族逐水草而居、游牧文化。

第四章乌兰牧骑表演艺术中晋陕蒙民歌演唱技法的融合与创新

一、民歌演唱技法在乌兰牧骑表演中的应用乌兰牧骑在表演中实现技法融合:演绎晋地民歌时,保留方言发音与鼻腔胸腔共鸣技巧;呈现陕北民歌时,强化音调高亢与节奏爆发力,并创新性融入呼麦发声,增添艺术神秘感。在表演形式上,将民歌与舞蹈、器乐深度结合——如山西梆子的激越、陕北唢呐的嘹亮、蒙古马头琴的悠扬,既传承地域艺术精华,又贴合现代审美需求。

二、乌兰牧骑对民歌演唱技法的创新发展

乌兰牧骑继承传统民歌的技艺手段,进行重创、再造,使其创作在创作手法上参照晋陕蒙传统民歌的旋律、节奏元素进行重创、再造,打破传统民歌的地域樊篱,一首作品的前半部分是晋地民歌的悠扬曲调后半部分却是蒙古族长调的旷远音域,谱出时代与传统交融的旋律来,在创作中植入流行音乐的和声节奏基因,传统民歌自此赋予其时代表达与当代性。

在表演形式上,乌兰牧骑也有着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在晋陕蒙民歌中独唱、对唱、合唱等这些传统的表现形式在乌兰牧骑中得到保留,同时加入了一些如舞蹈、伴奏等表现形式,增加舞台表现力。比如在表演蒙古族民歌时配上蒙古族舞蹈,舞者的舞姿和歌者的歌喉相映成趣,观众能得到不同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乌兰牧骑队伍中也有不少的演出活动,加强对乌兰牧骑队伍中的演出活动的探讨与研究,对于培养建设新人从中学习、延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乌兰牧骑队伍中演出活动培训班的举办、艺术交流的进行,分析与归纳乌兰牧骑队伍中演出活动中民间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现乌兰牧骑队伍中演出活动中对于民间音乐的传播更加注重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与建设,对更多人了解与熟悉民间音乐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章 结论

一、结论

本研究围绕乌兰牧骑表演中晋陕蒙民歌技法的地域性展开,系统梳理了乌兰牧骑发展脉络与三地民歌艺术特征。研究发现:晋地民歌重语言韵味,陕北民歌重音调张力,蒙古族民歌重长调意境,地域文化差异造就了技法的多样性。乌兰牧骑通过对传统技法的吸收、重构与创新,不仅丰富了自身表演内涵,更让民族音乐在当代焕发新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间艺术传承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贾鸿迦 . 内蒙古敖汉旗乌兰牧骑运作模式研究——以大型现代评剧大漠绿魂为例 [J]. 文化产业 ,2023,(04):46-48.

[2]史蕾 . 民歌文献资源保护与传承思索——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 馆 陕 北 民 歌 馆 藏 为 例 [J]. 音 乐 天 地 ,2022,(1):53-59.DOI:10.3969/j.issn.1003-4218.2022.01.012.

[3]孟万春 , 张荣 . 陕北民歌的语言特点研究 [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26(01):113-117.DOI:10.16140/j.cnki.1671-5330.2024.01.028.

[4]赵 一 丞 . 浅 谈 蒙 古 族 长 调 形 态 及 美 学 思 想 [J]. 艺 术 教育 ,2020,(12):49-52.

[5]董晶 . 呼麦艺术初级训练刍见 [J]. 歌唱艺术 ,2021,(08):44-48.

[6]谢晋 . 永远的文艺轻骑兵——试论新时代下乌兰牧骑的意义 [J]. 文化学刊 ,2019,(07):86-88.

[7]邓 婉 婷 . 山 西 民 歌 艺 术 特 色 及 声 乐 演 唱 浅 析 [J]. 戏 剧 之家 ,2021,(28):73-74.

[8]武佳 . 地理环境嬗变视角下我国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16):107.

[9]刘 洪 岩 . 论 乌 兰 牧 骑 的 娱 乐 和 政 治 导 向 功 能 [J]. 戏 剧 之家 ,2019,(2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