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阈下开展幼儿品格教育的路径
罗艺鹭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机关幼儿园 614400
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关键阶段,对品格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幼儿品格教育面临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教育理念不一致、实践活动局限等问题。家园共育是整合家庭与幼儿园教育资源重要方式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从家园沟通、实践体验与反馈调整三条路径出发,探索家园共育视阈下幼儿品格教育实施策略,构建科学、有效品格教育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共识引领、共情交流家园沟通路径
幼儿园可以建立家长微信群、家长委员会等多样化沟通平台,使家长和教师能够及时交流幼儿在园表现和在家行为形成教育合力;定期组织家长会议,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品格教育方案制定共同探讨教育目标与实施策略,会议中可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家长理解品格教育理念掌握科学育儿方法。教师定期进行入户家访了解幼儿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及家长教育观念,针对性指导家长创设有利于品格养成环境;通过家访教师能够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提供专业建议促进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在沟通过程中应注重情感交流建立信任关系。
教师需尊重每位家长理解其教育焦虑,以真诚态度与家长沟通避免居高临下指导,鼓励家长积极表达教育困惑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可以组织家长沙龙、家长学校等活动邀请心理学专家、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家长教育素养,通过这些活动家长能够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掌握科学育儿技巧为幼儿品格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在家园沟通中需关注教育理念一致性,幼儿园应向家长明确传达核心价值观,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品格要素确保家园教育目标统一;沟通内容应涵盖幼儿发展各方面,包括认知能力、社会交往等全面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定期向家长通报幼儿在园表现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二、共创活动、共享资源实践体验路径
家园可以共同设计主题活动,如爱心义卖、环保行动等将品格教育融入具体实践,在活动策划阶段教师和家长共同讨论活动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确保活动贴合幼儿实际需求,比如开展爱心义卖活动时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手工艺品,然后在幼儿园举办义卖会将所得善款捐给福利单位,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体验助人为乐快乐,培养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家庭和幼儿园资源创设品格教育环境,幼儿园可以建立图书角、角色扮演区等功能区域提供丰富教育资源;家长则可以在家中设立阅读角、劳动区等延伸幼儿园教育,这种资源共享模式能够使幼儿在不同环境中获得一致教育体验,加深对品格内涵理解。
开展家园合作项目如家长讲故事、职业体验等拓展幼儿视野丰富教育内容,邀请不同职业家长走进幼儿园,向幼儿介绍工作内容展示职业精神,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职业观念与责任意识。社区服务活动则让幼儿参与公共事务,如清洁社区环境、关爱老人等培养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应注重体验过程与情感体验;教师和家长需引导幼儿关注活动中情感变化,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品格内涵,比如在劳动实践后组织幼儿分享劳动感受,引导他们认识劳动价值培养勤劳习惯。要关注活动适宜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设计活动内容,确保幼儿能够积极参与获得成功体验,幼小衔接阶段可以适当增加活动难度培养幼儿自主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结合节日传统开展品格教育活动,如重阳节组织敬老活动,端午节学习传统文化等让幼儿在文化传承中培养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感。家园合作还应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将品格要素融入生活细节,如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礼貌用语习惯等,通过日复一日点滴积累形成稳定品格特质。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共同评价、共促成长反馈调整路径
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幼儿自评和同伴互评等,教师基于专业视角关注幼儿在园表现;家长从家庭生活角度观察幼儿在家行为;幼儿自评和同伴互评则反映自我认知和社会互动能力。多元评价主体能够全面反映幼儿品格发展状况避免评价局限性,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如观察记录、成长档案等,观察记录主要通过结构化观察表记录幼儿日常表现如遵守规则情况、与同伴互动方式等;成长档案则收集幼儿作品、活动照片等材料形成发展性评价;行为分析主要针对特定情境下幼儿反应进行分析了解其内在动机与价值取向,这些方法相互补充能够全面反映幼儿品格发展状况。建立家园评价反馈机制定期组织家园共商会议,分享评价结果交流育儿经验,会议中教师与家长可以共同分析幼儿品格发展优势与不足制定针对性教育策略。
幼儿园可以建立电子评价平台使家长能够实时查看幼儿在园表现,并提供育儿建议实现家园教育无缝衔接,在评价过程中应坚持发展性评价原则,关注幼儿进步而非结果;每位幼儿起点不同发展节奏各异,评价应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幼儿不断进步,避免将幼儿和他人比较,而应关注其自身发展变化肯定每一点进步。评价结果应当做教育调整依据,针对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如发现某幼儿合作意识薄弱,增加小组活动机会引导其学习分享与合作;发现幼儿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则设计情绪识别与表达活动帮助其学会调节情绪,这种基于评价反馈教育调整能够使品格教育更加精准有效。评价内容应全面涵盖品格各方面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维度,道德认知评价关注幼儿对是非善恶理解程度;道德情感评价关注幼儿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道德行为评价则关注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行为表现。全面评价能够揭示幼儿品格发展真实状况为教育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评价过程中还应注重幼儿隐私保护,评价结果仅用于教育改进避免公开比较或排名,防止对幼儿造成心理压力;鼓励幼儿参与评价过程培养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结论:家园共育视阈下开展幼儿品格教育需构建完整路径体系,通过提出共识引领、共情交流家园沟通路径,共创活动、共享资源实践体验路径,共同评价、共促成长反馈调整路径三条路径,三条路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沟通—实践—评价—调整循环机制。家园沟通路径确保教育理念一致性为品格教育奠定基础;实践体验路径提供丰富教育内容促进品格内化;反馈调整路径保证教育实效性指导教育改进。
参考文献
[1] 徐娟 . 家园共育视阈下开展幼儿品格教育的路径 [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 31(3):158-160.
[2] 王艳 .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品格教育的实践探索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16).
[3] 郭晓灵 . 优化家园共育 促进幼儿品德教育 [J]. 中国教工 , 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