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空间与绿地系统协同规划研究
段姣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越来越多。风景园林在智慧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展现出重要价值,通过融合自然与科技,可以提升空间生态与功能效益。本文就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空间与绿地系统协同规划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城市;公共空间;绿地系统;协同规划
引言
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化,城市的重点从规模和速度转向了质量和内涵。公共空间与绿地系统的协同规划是提升城市品位和表达城市内涵的关键。因此,“多规合一”与“城乡统筹”的提出,促使公共空间与绿地系统的协同规划不再局限于单一规划,而更需要思考规划更好地衔接。城市公共空间与绿地系统的协同规划概念对城市绿地由量变向质变转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智慧城市的定义与发展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和物联网(IoT)的快速普及,这一概念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通过集成多种信息技术,实现城市各个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并促进市民的深度参与。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倡议进一步推动了智慧城市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标志着这一概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包括信息集成、数据驱动的决策、市民广泛参与,以及可持续发展。现代智慧城市不仅关注技术的应用,还强调通过技术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非没有挑战。各个城市在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智慧城市的推进进程不尽相同。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智慧城市还面临着城市治理模式转型的难题,传统的管理方式在面对智能化和信息化的要求时常显得不足。为克服这些挑战,城市管理者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的城市发展需求。
2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空间与绿地系统协同规划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工作不规范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新增了“区域绿地”这一类别,旨在充分发挥其他绿色空间的区域性功能。这一举措的目标是开发和利用非城市建筑土地的其他用途,例如天然资源保护、物种保护和园林苗木生产等区域性绿色空间。这样既能加速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又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然而,城市绿地涉及多个职能领域,其管理部门跨越农业、环保、交通等多个领域,各部门对辖区内的绿色空间进行分别管理,并编制了各自的规划。
2.2数据资源整合不足
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数据的搜集与融合机制尚存不足,对公共空间的合理调控与优化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城区规划环节中,虽已设定了绿带与生态安全廊道,却缺少一套有效的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以评估其生态效益及实际应用状况,导致信息孤岛问题显著,各相关部门间数据资源未能有效实现共享,风景园林规划与管理难以达到精确化水平。同时,由于城区绿化覆盖率数据未能实现动态更新,智慧化管理的深度应用受限,使绿地分布与市民需求匹配度不高,导致数据资源整合存在不足。
2.3用户参与度不足与普及性问题
智能化设计在提升用户参与度方面存在不足,市民参与积极性普遍较低。公共空间中的互动设施和数字化装置往往未能与市民日常需求紧密结合,导致使用频率不高。智能技术的普及性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老年人群体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使得他们在智能化公共空间中更多地成为旁观者。智能化设计未能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缺少对技术适应能力较低市民群体的引导和支持,影响了公共空间的包容性和公平性,限制了智能化体验和交互设计的广泛包容和有效利用。
3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空间与绿地系统的协同规划策略
3.1合理规划有效补充城市绿地空间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绿地及公众空间的建设用地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在城市立交、大型建筑等公共场所开展立体绿化、屋顶园林等非传统的绿地项目,也能很好地填补城市绿地的空白。屋面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园林项目,各国都制定了绿色标准,以增加在城市中的渗透率,同时,一些对风景环境要求较高的高档办公楼、商场等建设部门,也都进行了追捧。最初,建筑顶部仅可供安装室外空调机组,但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屋面的特点,在屋面上栽种适合绿化的园林植物,从而实现绿化。若在一些建筑的设计中,将楼顶花园列入了设计的范围,如果建筑可以承受屋面载荷,就可以在楼顶花园中设置假山、水景等景观要素,从而创造出一个宜人的公众环境。
3.2物联网与大数据在公共空间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五山四河”城市空间布局,宕昌县中心城区的绿色开放空间承担着生态廊道的职能,并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实时监控,从而显著增强管理效能。针对白水川公园、高庙山公园、时代广场等主要场所,布设传感器网络,以实现对人群流动、绿化区域使用度及生态环境品质的全面监控。管理部门通过收集游客人流量及绿地植被覆盖率等数据,构建动态分析模型,以便及时调整景观维护措施与资源配比。依托视频监控与无人机巡查技术,对绿地开敞空间安全进行实时监控,从而迅速捕捉任何损坏或违规使用状况。通过整合动态监测数据,如绿地使用频率、游客行为轨迹和生态指标,智慧化管理系统能够在灾害预警、生态维护和资源调配方面提供精准支持,体现智慧城市“实时感知-快速决策”的特性。在城区绿地灌溉领域,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与气象条件,自主调节灌溉系统运行。当土壤湿度降至30%以下时,该区域的绿化灌溉系统将自动启动,而在雨季则关闭灌溉设备,实现资源的节约与管理效率的提高。居民在四季变换中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呈现出动态变化,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空间功能分区与服务设施布局进行调整,如在旅游旺季增设临时服务点或活动区,从而显著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
3.3公共空间的实时监测与智能管理
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公共空间的管理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维护模式,而是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整。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IoT)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公共空间具备了自适应管理能力,能够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环境。实时监测技术可以持续追踪公共空间中的关键数据指标,如人流密度、空气质量、噪音水平等。这些数据不仅为管理者提供了早期问题发现的依据,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智能管理系统依托实时数据,不仅能优化公共空间的管理方案,还能够通过与市民的交互,进一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系统能够根据当前的环境状况,调整设施和资源的配置,以确保空间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结语
总之,以国土空间规划系统为基础,进行多层面的提升,实现主体责任的明确、层级的合理划分,形成统一的管控规范与科学决策机制,为新时期的公共空间与绿地系统规划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为此,要对现有的城市绿地规划进行创新,要从多个层面来确定城市的总体目标,并进行全方位的把握,要按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的主要规划进行科学的设计,同时要针对不同的空间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设计,从而促进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尤,章明.基于城市建成环境再生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拓展[J].风景园林,2024,31(3):51-59.
[2]谢亚可心.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风景园林设计与社区互动性探讨[J].居舍,2024(5):118-121.
[3]黄亚洲,郭颖涛.风景园林视野下库哈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想解读[J].广东园林,2020,42(4):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