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消防安全管理在高层建筑中的实践与挑战

作者

邓捷

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 贵州省贵阳市 551000

摘要:在城市天际线不断刷新的当下,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其潜藏的消防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本文深度挖掘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实践路径,涵盖制度建设、设施维护、宣传教育等多维度举措;精准剖析因建筑结构复杂、人员疏散艰难、多方协同不畅带来的管理困境;并从制度优化、技术赋能、协同共治等层面提出创新策略,致力于为筑牢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防线、守护城市安全发展提供科学且实用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实践;挑战;应对策略​

引言​

当城市发展不断向高空延伸,高层建筑已成为现代都市的标志性符号。然而,超百米的建筑高度、错综复杂的功能布局、高密度的人员聚集,让高层建筑在火灾面前极为脆弱。一旦火情发生,火势垂直蔓延速度可达每秒 3 - 4 米,被困人员疏散难度剧增,消防救援工作也面临重重阻碍。

一、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实践举措​

1.1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安全的基石。从顶层设计出发,明确建筑产权方、物业管理方、租户等多方主体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定涵盖日常巡查、隐患整改、动火作业审批等全流程的管理制度。例如,建立 “三级巡查制度”,由物业安保人员每日进行基础巡查,专业技术人员每周开展重点设施检查,管理层每月组织全面排查,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1.2 消防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消防设施设备是火灾防控的关键防线。在高层建筑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等设施一应俱全,但其效能发挥依赖于精细的日常维护。定期对消防水泵、喷头、烟感探测器等设备进行性能检测与清洁保养,及时更换老化、损坏部件;建立设施设备电子档案,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运行状态,一旦发现故障立即预警并安排维修。

1.3 消防宣传教育与应急演练的开展​

提升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是减少火灾损失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建筑内设置消防宣传栏、播放安全教育视频、举办消防知识讲座等方式,向居民、工作人员普及火灾预防、逃生自救等知识。同时,定期组织实战化应急演练,模拟不同类型火灾场景,涵盖火情报警、人员疏散、初期火灾扑救等环节。演练过程中,注重优化疏散路线设计,指导人员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及时总结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通过常态化的宣传教育与演练,让消防安全理念深入人心,使建筑内人员在面对火灾时能够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提高整体抗灾能力。​

二、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

2.1 建筑结构与功能复杂性带来的隐患​

高层建筑独特的结构与功能特性暗藏诸多消防隐患。超高层的竖向结构犹如 “烟囱”,加速火势和烟雾的垂直蔓延;大型商业综合体、写字楼等建筑功能分区复杂,业态多样,不同区域的消防要求难以统一。部分建筑在设计施工阶段,存在消防通道被占用、防火分区设置不合理、消防设施预留空间不足等问题,为后期消防安全管理埋下隐患。此外,建筑内大量使用的新型装修材料、电气设备,增加了火灾荷载和电气火灾风险,而隐蔽的管道井、电缆井等部位,更是成为火灾蔓延的 “快速通道”,加大了火灾防控难度。​

2.2 人员疏散与应急救援的困难性​

高层建筑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面临巨大挑战。建筑层数多、人员密度大,疏散过程中易出现拥挤、踩踏等情况,且部分人员对建筑疏散路线不熟悉,进一步延缓疏散速度。火灾产生的高温、浓烟迅速充斥疏散通道,严重威胁人员生命安全。对于消防救援而言,云梯车、登高平台等装备受高度限制,难以满足超高层建筑救援需求;建筑内部复杂的环境也给消防员深入侦查火情、展开救援行动带来阻碍。此外,消防水源供应在高层易出现压力不足问题,影响灭火效果,使得高层建筑火灾救援工作困难重重。​

2.3 多主体协同管理的不足与矛盾​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涉及多方主体,协同管理难度大。建筑产权方、物业管理方、租户之间责任划分不明确,常出现相互推诿现象。例如,产权方负责建筑消防设施的初始建设,但后期维护责任易与物业产生分歧;租户为追求经营效益,擅自改变建筑使用功能、违规装修,增加火灾隐患。不同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不畅,难以形成管理合力。此外,消防部门、街道社区等外部管理力量与建筑内部管理主体之间的协同也存在不足,导致监管存在盲区,消防安全管理难以实现全覆盖。​

三、提升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策略​

3.1 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

构建系统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是关键。细化各方主体责任,明确产权方、物业、租户在消防设施维护、隐患整改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责任清单。结合高层建筑特点,修订完善消防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提高防火分区、疏散通道、消防设施配置等方面的要求。建立动态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和技术发展,及时更新制度内容。同时,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制度落地见效。​

3.2 加强智慧消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借助智慧消防技术为消防安全管理赋能。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智慧消防管理平台,实现对消防设施设备运行状态、电气线路安全、人员疏散情况等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通过安装智能烟感、温感探测器,自动识别火情并及时报警;运用视频监控和人脸识别技术,监控疏散通道占用情况和人员流动。借助大数据分析预测火灾风险,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此外,开发消防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整合消防资源,实现快速响应和精准救援,提升消防安全管理的智能化、科学化水平。​

3.3 构建多方协同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建立多方协同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打破管理壁垒。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消防、住建、应急管理等部门与建筑产权方、物业管理方、租户等主体成立联合管理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消防安全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方之间消防设施数据、隐患整改情况、应急预案等信息的实时共享。推动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相邻高层建筑之间加强合作,在消防资源调配、应急演练等方面相互支持。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引导,鼓励居民参与消防安全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多方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四、结论​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探索中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智慧消防技术、构建协同管理机制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增强高层建筑抵御火灾风险的能力。未来,需持续关注建筑发展新趋势和技术创新成果,不断优化管理模式,筑牢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防线,为城市安全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樊晓莉.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难点分析[J].今日消防,2025,10(01):116-119.

[2]李利.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21):62-65.

[3]谢杰.智慧消防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24,10(2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