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音乐传承视域下AI 赋能广东音乐与中小学交响乐队的融合实践
李振庭
深圳市龙岗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 518172
广东音乐源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粤曲,20 世纪初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器乐系统,其代表作品有“国乐”之称,如《彩云追月》《步步高》等。但是,由于其传统的传承方式一直依靠口头传授,因此也面临着音乐数字化程度不高和年轻观众流失的问题。虽然中小学交响乐队的流行程度有所提高,但其作品仍以西洋古典作品居多,本地的音乐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介入为两者的融合开辟了新的切入点:以 AI 创作方式产生广东音乐与交响乐曲的新译本,以虚拟乐器来模仿古典的丝竹,并将运动捕获与学员的表演姿态相结合,从而达到“以古典为核心 + 当代表现”的双重赋能。
一、AI 驱动的广东音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与中小学共享机制
民族民间音乐又称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是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音乐[1]。人工智能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契机,它通过数字化转录、结构化标注、云分享等方式,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将传统的音乐材料与现代教育需求进行精确的连接。在中小学交响乐队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中已有的规范化教材,进行教学改革,使之成为一种“活”的艺术形式。
音乐老师用 AI 技术从广东数字音乐库中下载了《步步高》这首歌曲的原声。该 AI 系统不但把高胡和扬琴的音质分割成两段,而且还对各个乐段的调性和情绪波动进行了标记。在保持高胡主题音乐风格的前提下,老师将其与管弦乐的编排相融合,使其由原来音乐中活跃的扬琴旋律转变为长笛和小提琴的对位型,并在保持高胡主题音乐的前提下,使其更具特色。在校园艺术节首场公演时,由学员乐团将表演片段通过云分享平台上传到各地区的资源库,供其他院校自行进行二次创作。学校在原来的乐器上加上了大提琴部分,模仿了广东民歌的“托腔保调”,从而增加了乐曲的层次。以“人工智能产生—乐团练习—回馈最佳”的方式,使这些古老的作品重新获得生命,也让年轻一代对本地的音乐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AI 虚拟演奏家与中小学乐队协同排练模式
利用运动捕获和声音仿真等手段, AI 虚拟演奏者可以再现民族乐手的表演方式,实现对中小学乐团的“零门槛”演示和合作,特别适合稀有乐器的伴奏。在此基础上,利用虚拟与虚拟相融的排演方式,减少了练习传统乐器所需的费用,同时也提高了乐团的总体表现能力。
管弦乐团在排演《旱天雷》时,由于缺少了高胡乐师,致使其曲调部分较弱,因而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介绍了一套人工智能的高胡人表演技术,通过对余其伟的古典演出视频进行解析,从而产生岭南流派的虚拟表演者。在彩排时, AI 高胡除了以非轨道的声音加入乐团的演出外,还可以针对乐团的真实水准,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如果有一支学生乐团在第一段的时候发生了节拍上的偏离,那么 AI 就会根据乐团的节拍来调整自己的弹奏速度;到了慢节奏的抒情部分,AI 利用声音的变化,模仿了高胡独有的“揉弦”手法。另外,人工智能的虚拟演奏者可以模仿广东特有的椰胡和秦琴的声音来弥补乐团的不足。在历时近一个多月的共同排演后,这个乐队以 AI 和真人演出的“双高胡”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引起轰动。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很好地缓解教师和设备不足的矛盾,又能使学生们更加直接地体会到广东民歌“以情带声”的精神内涵。
三、AI 音乐教育平台与中小学跨学科课程整合
从价值层面来看,民族民间音乐发挥着对世界文化传承的价值和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相较于当前广泛流传的流行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厚,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更具稳定性 [2]。以 AI 音乐教育平台利用知识地图和互动的方式,把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蕴转变成可感知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并与科技和历史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相结合,建立一个多维的音乐学习情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信心。
以《雨打芭蕉》为例,利用立体音场仿真软件,让同学们直接体验广东民歌的“头板—拷拍—三板”的节拍层级,并利用 AI 声谱库中的椰胡和洞箫的音色改编试验。在此基础上,由物理老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AI 光谱技术,对音乐作品中高胡泛音列的频域进行剖析,并与“驻波”理论相联系,探索音乐作品中的共振腔结构对其音质的作用。在“文化比较”部分,同学们把《雨打芭蕉》和巴赫的《G 弦之歌》的多音构造作了比较,并用 AI 产生的音谱图比较了这两首乐曲在情绪表现方面的差别。本学期结束时,同学们分组合作,以广东音乐和电音为主题,以《平湖秋月》为主题,配合人工智能产生的海上音响效果,以“人乐互动”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的多学科交叉的教育方式,既能加深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又能调动他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民族文化遗产的创新精神。
结束语
人工智能辅助下广东乐团与中小学交响乐队的结合,实质上就是科技理性和人本主义之间的一种“对话”。借助 AI 创作、智能排练、虚拟音色库等手段,将传统的音乐基因重新组合到交响乐架构中,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经历,积极地参与到了文化遗产的继承中。但是,AI 创作的改编作品要保持广东民歌的“即兴性”和“装饰性”两个主要特点,交响乐队的排练需要融合粤剧锣鼓点和广府方言节奏等多种文化象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对“数字化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在科技创新中保持自身的文化本色,才能达到“美美与共”的继承理想。
参考文献:
[1] 梅燕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价值、传承困境与应对策略 [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23(05):110-113.
[2] 杨婧 . 传承和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必要性——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