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改革策略研究

作者

张桂华

赤峰农牧学校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中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重任。然而,当前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对中职教育进行改革,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探索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改革策略,提高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

关键词:人才培养需求;中职教育;改革策略

引言

中职教育的核心宗旨在于培育社会所需的杰出专业人才,然而,传统的中职学校教育模式已难以契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鉴于此,中职学校必须紧密围绕就业导向,立足现实情况,积极探索并建立起契合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在此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育,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实际要求,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中职教育实现健康且可持续的发展。

一、当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中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极为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校会构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大量的实践课程和实习环节。例如,在汽修专业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汽车理论知识,还需在专业实训基地进行汽车维修、保养等实际操作。学校配备先进的实训设备,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操作流程,积累工作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毕业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直接进入生产一线从事相关工作,为企业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

(二)强调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构成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学校与企业之间构建起紧密的协作纽带,携手规划人才培养策略,并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及兼职教师资源,而且学校也积极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以水利工程专业为例,学校与水利工程企业深度合作,邀请企业中的技术专家定期走进校园授课,分享行业内最新的技术进展与实践智慧。

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未能紧密贴合市场动态变化。一方面,课程更新速度迟缓,教材内容陈旧,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当下行业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在计算机专业领域,新兴的编程语言和软件开发技术不断涌现,而部分中职学校的课程仍侧重于传统的基础内容,学生所学无法满足企业对前沿技术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安排。学校往往按既定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较少考虑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例变化,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而一些新兴热门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在中职教育中至关重要,但目前存在诸多不足。学校的实训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且先进的实践操作条件。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一些学校的机床设备老化,精度和性能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的要求,学生难以通过这些设备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此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在指导学生实践时难以传授实用的操作技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且,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往往理论教学占比过大,实践教学时间被压缩,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导致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较差。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教师专业知识老化,缺乏对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的了解,难以将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中。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新兴的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模式了解有限,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同时,“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很多教师仅有理论教学能力,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难以开展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另外,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支持不够,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不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改革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围绕人才培养需求,中职教育需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据此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减少理论课程中陈旧、冗余的部分。例如,在计算机专业中,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相关课程,同时削减一些过时的编程语言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拓展提升模块等,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此外,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开发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强化校企合作是确保人才培养贴合市场需求的核心策略。构建并维持与企业间的长期稳固合作关系,携手规划人才培养蓝图,清晰界定双方在人才培养进程中的角色与职责。企业应深度融入学校教育环节,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聘请兼职教师及分享真实项目案例。学校则需紧密围绕企业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与方式,为企业“精准打造”所需人才。举例而言,与汽车制造企业携手,学校可依据企业生产流程及工艺规范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直接参与真实生产项目。为了建立校企合作的持久机制,可通过共创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等途径,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精准匹配与无缝对接。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一方面,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力量,为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和提升,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实际需求。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例如,组织教师参加智能制造技术培训,使其能够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方法融入教学中。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是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关键。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责和任务。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学过程,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和项目案例。学校则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例如,与水利工程企业合作,学校按照水利工程项目实际施工程序和工艺技术开展教学,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参与实际生产项目。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等形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推进中职教育改革意义重大。通过优化课程、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建设与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有望提升中职教育质量。未来,需持续探索创新,让中职教育更好地适配人才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丛旭文,王怀兴.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36):41-44.

[2]贾洁婷.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中职创新创业教育链式实施[J].成才与就业,2024,(S1):130-133.

[3]何国勇.产教融合共同体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4,36(21):233-235.

[4]范萌,吴冬妮.产教融合下中职计算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4,36(18):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