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昆态佳地-鱼菜共生生态共创营”项目营销策略分析

作者

张蕾 夏应先 王志宇 胡添乐 杨金承 苗丽芳

昆明文理学院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面临着一系列难解问题: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土壤退化、水资源匮乏以及食品安全。现在,全球人口已经超过70亿并还在快速增加。人口增加导致了对动物蛋白有更大需求,然而,常规农业由于对能源和石油的大量消耗、引起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而受到广泛诟病。鱼菜共生作为一种融合水产养殖和无土栽培技术的循环生态种植方式,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鱼菜共生,简单而言,就是用鱼的泄物来种菜,通过电力驱动水体闭合循环:鱼负责进食、排泄有机物,微生物负责分解鱼粪、提供养分,植物负责吸收养分、净化水体。整个系统能够做到:水循环利用、有机排泄物循环利用。由于水质可控、生产环境可控,鱼菜共生系统产出的鱼和蔬菜具体较高的安全和健康品质。

现代化的鱼菜共生,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北加州大学的研究为现代鱼菜共生奠定了基础,而维京岛大学在八十年代的研究最广为人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广受关注,鱼菜共生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环保、安全健康优势,近年来被重新发现并开发,用于在共同的水体中养殖水产和种植蔬菜。鱼菜共生结合了水产养殖和无土栽培的技术,基于一种生物多样性的布局,动物、植物和细菌等这些不同的活生物体在共生的环境互动。鱼菜共生是一个自然生态的过程,其运作模式模仿地球上的湖泊,池塘,河流以及所有其他水体运作模式。一个鱼菜共生系统,最主要的输入是鱼食。鱼所吃的食物和排泄废物,由有益细菌将其转化为植物可以使用的形式。

1.2研究意义

鱼和蔬菜由于自身蕴含的丰富科学原理和新兴技术使其成为食农教育和科普教育的优秀载体。消费者进入共创营切身体会鱼菜共生系统,增加了亲子互动机会、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让孩子珍惜食物、不挑食、不浪费,同时也让消费者以一种新的方式亲近大自然,疗愈身心。

该模式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显著生态效益。根据数据显示,光伏板覆盖减少蒸发量达30%,年节水超12万吨;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0%,化肥使用量归零。立体种养模式提升生物多样性,稻田养鱼+蔬菜共生系统每亩固碳量达1.2吨,较传统农田提升40%。海南自贸港项目纳入地方碳汇交易体系,年碳交易收益超80万元。这种微型生态系统构建不仅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更成为“双碳”目标下的重要实践路径,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鱼菜共生系统年减少碳排放超50万吨。

二、行业现状与市场分析

2.1国内外发展动态

从1997年开始,维尔京群岛大学的詹姆斯Rakocy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研发出了一种基于深水栽培(deepwaterculture)的大型鱼菜共生系统。之后,世界各国多个大学逐步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探索大规模鱼菜共生农业生产的技术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把小型鱼菜共生系统作为可持续农业模式向全球推荐。

国内专注鱼菜共生领域的农业公司不多,很多农场只是把鱼菜共生作为三产概念引入农场,并没有实际采用鱼菜共生技术进行大规模栽培和向市场供应蔬菜和水产。

2.2目标市场定位

昆态佳地项目深度聚焦三大核心目标市场,以差异化价值构建竞争壁垒。首先,瞄准城市中高收入家庭,这类群体注重食品安全与生活品质,愿为有机农产品支付溢价。项目通过提供可溯源的鱼菜共生农产品及亲子体验服务,满足其对健康食材与科普教育的双重需求。据调研,昆明市区及周边覆盖约50万家庭,按10%渗透率估算,潜在用户达5万户。

其次,布局高端餐饮与生鲜渠道,与盒马鲜生、高级餐厅等合作,提供定制化食材供应及生态主题菜品研发。昆明现有高端餐饮超300家,年食材采购额超20亿元,鱼菜共生产品可填补有机食材细分市场空白。同时,项目拓展教育与研学机构市场,与中小学、研学基地合作开展食农教育,年服务学生超10万人次,强化科普教育功能。

此外,企业客户与团体市场潜力显著,通过生态团建活动、企业礼品定制等服务,预计年承接活动超200场。项目以“安全可溯源、生态体验感、技术权威性”为核心卖点,依托云南农业大学技术支持,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与标准化生产体系,成为昆明首个规模化鱼菜共生农场。

通过精准定位与场景创新,昆态佳地项目致力于成为云南鱼菜共生领域标杆,年营收预计突破千万元,复购率达60%以上,为可持续农业与乡村振兴提供实践范本。

2.3竞争格局分析

当前,昆明及云南市场的农业体验与农产品供应领域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特征,但鱼菜共生细分赛道仍属蓝海。从直接竞争来看,昆明现有约70家小型农家乐及不足20家亲子园,其核心业务集中于传统餐饮、采摘等基础服务,缺乏科技赋能与生态循环理念,体验项目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对科普教育、健康食材的深度需求。例如,五华区某农场虽尝试引入鱼菜共生技术,但仅作为试验性项目,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与品牌效应。

潜在竞争对手主要来自两大领域:以芸岭鲜生为代表的有机农场企业。有机农场企业通过“盒马村”模式布局昆明市场,其有机蔬菜年产能超万吨,价格较普通蔬菜高2-3倍。然而,有机农场依赖生物多样性与特定气候条件,对水源与土壤要求严苛,且生产过程难以直观展示,消费者对其“无农药”的信任度依赖第三方认证,成本控制能力有限。垂直农场企业。国内某头部企业已在上海、北京建立植物工厂,通过无土栽培技术实现周年化生产,但昆明尚未出现同类项目。此类模式虽具备高效节水、空间利用率高等优势,但缺乏鱼类共生环节,无法通过生态循环自证安全性,且产品品类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三、鱼菜共生项目运营模式创新

3.1典型案例分析

北京吴坊营村通过“政企协同+技术创新+生态循环”的运营模式,成功将鱼菜共生技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该项目由吴坊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北京大地圃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并依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支撑,形成“企业+村集体+科研”的三方联动机制。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1.技术驱动的生态闭环

项目采用“鱼-微生物-菜”共生系统,通过微生物硝化作用将养殖尾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植物养分,净化后的水体循环利用,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零排放目标。大棚内配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水温、溶氧量等参数,结合恒温技术保障全年稳定生产。

2.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

村集体以土地入股,企业负责投资运营,村民通过“保底工资+分红”参与收益分配。合作社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就业,提供技术培训,使其从传统农民转型为掌握水质管理、智能设备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

3.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项目通过资源高效利用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0%,农药化肥使用量归零,蔬菜产量较传统种植提高40%,鱼类品质因生态养殖溢价30%。同时,该模式被纳入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基地,获得政策补贴支持,形成“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吴坊营村的实践表明,鱼菜共生模式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通过政企协同、技术赋能与利益共享,该项目为破解资源约束、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农业+集体经济”发展范式。

四、“昆态佳地-鱼菜共生生态共创营”营销策略推广

昆态佳地-鱼菜共生生态共创营的营销策略以“生态价值可视化、体验场景多元化、传播渠道精准化”为核心,通过“线上+线下”全触点覆盖,构建品牌信任与用户粘性。以下为具体推广策略:

1.构建沉浸式消费场景

每周六举办“生态探索日”,设置鱼菜共生系统参观、水质检测实验、蔬菜采摘等互动环节,家庭客群可现场烹饪新鲜食材,增强参与感。北京吴坊营村经验表明,此类活动转化率达42%,客单价提升35%。

与昆明市教育局合作开发“生态小卫士”课程,涵盖鱼类养殖、植物培育等内容,年服务学生超10万人次。课程收费199元/家庭,配套销售“鱼菜共生成长礼盒”,复购率超70%。

推出“生态大使”计划,充值5000元享8折优惠及专属种植位,用户可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作物生长状态,增强归属感。

2.打造社交传播矩阵

在抖音、小红书发布“鱼菜共生100问”系列科普短视频,结合场景化展示。每周三场“鱼菜直播间”,展示从鱼苗投放到餐桌的全流程,穿插抽奖与限时折扣。建立微信社群“昆态佳地项目生态家”,定期推送种植知识、优惠活动,用户分享链接可获积分兑换礼品。通过“老带新奖励”机制。

3.跨界合作拓展流量入口

与昆明20家高级餐厅合作推出“鱼菜共生主题宴”,定制菜品,每桌赠送农场体验券。

联合云南省环保厅发起“生态循环打卡行动”,用户通过小程序记录节水节电行为可兑换农场消费券。开发企业团建套餐,提供生态礼盒定制。

4.本地渗透深耕区域市场

在昆明五华区、盘龙区开设3家体验店,提供现场提货、产品展示及会员服务。入驻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等高端商超,设置“鱼菜共生专区”。与母婴店、健身房合作,推出“健康生活礼包”,覆盖精准客群。

昆态佳地项目通过“体验驱动+数字裂变+跨界整合”的组合策略,将鱼菜共生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广静,吴正理,孙瑜,等.鱼菜共生复合种养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1-9[2025-03-27].

[2]许建鑫.鱼菜共生产业园项目研究[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4,(11):125-127.

[3]“一亩通”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系统[J].湖南农业,2024,(10):23.

[4]朱丽娅,侯海瑛,普家勇.鱼菜共生系统的主要模式和产品特点[J].渔业致富指南,2024,(08):34-37.致富指南,2024.(08):34-37.

[5]吴敏,刘汗.鱼菜共生循环高效种养殖模式解析[J].中国水产,2024,(07):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