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 教学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李海阳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三中学 130500
引言:传统初中生物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科学思维发展受限。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种以问题为导向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近年来逐渐受到教育界关注。初中生物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生活联系紧密等特点与 PBL 教学理念高度契合;本文旨在探索 PBL 教学策略融入初中生物课堂路径,分析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机制并提出优化教学评价方法,为推动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一、PBL 教学策略融入初中生物课堂基本路径
PBL 教学策略融入初中生物课堂先需要科学构建问题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贴近生活实际问题情境。例如讲授植物光合作用时引入为何树木叶片呈绿色问题,通过观察树叶颜色随季节变化引发学生思考;或在人体消化系统教学中设计为何进食后不宜立即剧烈运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类生活化问题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建立新旧知识联系,使抽象生物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构建协作探究平台是 PBL 教学策略实施重要环节,教师应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风格组建异质性学习小组,明确组内成员角色分工建立任务协同机制。如生态系统主题学习中将班级划分为若干探究小组,引导学生围绕校园微型生态系统调查展开合作探究,各小组成员分别负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调查与分析工作,共同构建完整生态系统认知图景。教师应创设开放包容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相互质疑辩论,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知识火花;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学习空间如建立网络讨论区、微信学习群等虚拟学习社区,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交流平台,促进协作探究深入开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表达能力。
二、PBL 教学策略促进初中生物核心素养有效途径
PBL 教学策略是种创新学习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主要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习兴趣作为学习活动内在驱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与知识理解深度;初中生物教学中 PBL 通过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连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生物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激发探究欲望。PBL 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形成解决方案,有别于传统被动接受知识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学生能够相互启发、共同思考,在思想碰撞中加深对生物概念理解。PBL 还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已有结论进行质疑与检验,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生活中处处有细胞主题探究活动实施 PBL 教学。先提出问题:“为何说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引导学生思考。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采集校园内不同生物材料如洋葱表皮、口腔上皮细胞等,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细胞形态特征记录细胞结构异同点。学生通过亲自制作临时装片调节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感受科学探究乐趣;观察结束后各小组围绕细胞结构与功能关系展开讨论,分析不同形态细胞如何适应其功能需要,如口腔上皮细胞扁平有利于保护作用,叶肉细胞含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等。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细胞是结构功能基本单位概念认识。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PBL 教学策略优化初中生物教学评价创新方法
PBL 教学策略下教学评价体系需要突破传统单一试卷考核模式,建立全方位多维度评价机制,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综合评估。过程性评价应贯穿PBL 教学全过程,教师应当通过观察记录、学习档案袋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参与度、合作能力等关键指标表现;同时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构建也极为重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身或同伴表现促进反思能力形成。多元化成果展示评价方式应予以重视如实验操作、科普作品等多种形式均可作为评价载体,全面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能力发展水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整合也非常必要,将学生日常表现、阶段性成果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形成全面客观评价结论。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主题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围绕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设计 PBL 课程并实施创新评价方法。先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身边微生物调查项目,引导各小组自主选择调查方向如食品保存中霉菌问题、家庭酸奶制作原理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集样本等方式展开调查探究,教师则采用过程记录表对学生参与态度、资料收集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评价。项目中期组织探究进展交流会,学生互相质询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评价量表对各组进展进行点评培养学生评价能力;项目结束后举办微生物与人类生活主题展示活动,各小组可以选择科普海报、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展示成果。评价采用三位一体模式:教师专业评价(占比 40% )、小组互评(占比 30% )、学生自评(占比 30% ),综合评价学生表现。评价指标包括知识准确性(微生物概念理解)、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设计合理性)、表达呈现能力(成果展示创新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多个维度。通过这种立体化评价模式,学生不仅学习了细菌真菌相关知识更培养了实验操作、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参与评价过程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与责任感,真正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全面发展教育目标。
结论:PBL 教学策略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具有显著优势与广阔前景。通过科学构建问题情境、建立协作探究平台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过程;此教学策略能显著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水平与生命观念认识,促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则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发展反馈,引导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灵活运用PBL 教学策略不断探索创新应用模式,推动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付彩云 .PBL 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4(27):54-56.
[2] 曹腾 .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 PBL 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应用研究 -- 以人教版为例 [J]. 2024.
[3] 李光琴 . 基于 PBL 教学模式下初中生物单元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 [D].重庆三峡学院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