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胶东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作者

李晨颖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山东莱阳 265200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推进高校育人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大学英语教程》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平台,又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载体,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融入英语教学中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已成为高校教改工作的重要课题。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胶东红色文化以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思想内涵,为思政大学英语课程提供了与现实契合的宝贵文化资源,本文拟以胶东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就其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适配优势和实施路径进行探讨,促进英语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一种教学理念和实践路径,贯穿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全过程,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引领价值。它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的局限,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强调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由“特设课程”向“全课程育人”拓展,课程思政不仅着眼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等。

(二)大学英语思政教学实施现状

当前,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想政治》正处在探索和深化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临的挑战还很多,一方面,一些高校通过改革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尝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促进课程思政落地。如陕西科技大学提出的“一体两翼”能力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是陕西科技大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仍偏重于语言技能、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政元素的融入,致使思政在课程中的贯彻执行效果不明显,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有差异,有些学生对思政内容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二、胶东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与课程适配性分析

(一)胶东红色文化概述

胶东红色文化是指胶东地区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形成的特色的总和,简称胶东红色文化,其核心内容涵盖了胶东特有的抗战精神和“海阳地雷战”“胶东子弟兵”等英勇事迹,集中体现了胶东人民的理想信念坚定、奋斗精神顽强、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群众基础深厚等特点。胶东红色文化不仅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了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重要更重要的是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和鲜活的教学素材,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精神感召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胶东红色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融合潜力

在内容表达和价值传播上,胶东红色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融合的潜力非常大,《大学英语教程》一方面以语言学习为红色文化的国际表达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涉及了大量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够为英语课堂注入鲜明的思想价值导向,提升教学的人文深度和情感共鸣,胶东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对胶东红色故事英译资源的挖掘、多元文化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红色文化双语读物的开发等多种形式,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精神和历史的认知,达到思政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协同融合。

三、胶东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教材内容重构与模块设计

需要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有机重构和模块化设计,才能有效地将胶东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具体而言,在尊重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以专题模块的形式,系统挖掘胶东红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和精神内核,融入教学内容,每个模块应包括多维度的语言活动,如词汇拓展、阅读理解、写作训练和口语表达等,同时辅以英汉对照的文化解读、背景资料等,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和思想性,以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这种融会贯通的内容设计,既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又能润物细无声地在语言学习中传递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

(二)教学方式与课堂活动创新

向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转变,打破传统以教师授课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如英语演讲比赛、情景对话、读剧本、辩论赛等结合红色文化主题的活动,在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加深了对红色精神的认识和认同。同时可引导学生参加多媒体任务,如制作“红色文化英文短片”“红色遗址虚拟导览”项目式学习等,达到语言培训和文化传播的双重目的,通过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沉浸感,使思政育人在语言文字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在将胶东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有扎实的语言专业能力,又要有准确理解和传递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强烈政治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因此,高校要通过专题讲座、红色研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政培训和教研支持,不断增强教师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同时,还应鼓励英语教师跨界合作,与思政课教师、历史文化专家共同开发红色文化教学资源,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共同体,推动课程思政从“有形覆盖”向“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促进课程思政从“有形覆盖”。

结语

课程思政在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更需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在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能力的建设等方面,都不应止于理念的提出。通过对胶东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融合路径的科学设计、多元协同教学机制的构建,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塑造的有机统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国际传播能力,今后,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夯实基础,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支撑和资源保障机制,推动课程政治不断深化、全面覆盖。

参考文献

[1]李培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路径研究——评《大学生红色文化精神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02):F0004-F0004.

[2]岳豪,庄恩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索:用跨文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J].外语教学,2022,43(05):55-59.

[3]赵昱.大学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探索——评《协同创新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1,(06):I0034-I0034.

[4]杨学达,党新蕾,郭修德,等.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辽宁体育科技,2025,47(02):117-122.

基金来源: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大学英语课程“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究—以胶东半岛文化为例(JY20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