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融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梁志锋
湛江市第十八小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普及,小学体育教学逐渐突破传统模式局限,向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向转变。体育教学承担着增强体魄任务,也肩负着塑造品格使命。体育与德育融合成为当代教育理论探究热点,体现教师对学生全面发展关注。通过从培养品德修养提升教学质量、渗透道德教育增强课程效果、融合德育内涵优化实践体系三个方面,探讨德育融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重要性,推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培养品德修养,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关键期,体育活动蕴含丰富育人资源,通过合理规划体育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有效组织教学活动,能够实现品德修养培养与体育技能习得双重目标。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频繁参与团队合作,必然面临规则遵守、伙伴尊重、竞争公平等诸多道德选择情境,教师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判断,有助于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例如篮球教学中,教师不仅讲解基本投篮技巧,还强调比赛规则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胜负概念超越简单输赢,包含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决定等体育精神;足球训练中,通过设置小组对抗形式,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价值实现离不开集体支持;田径活动中,通过层级目标设置,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精神,引导理解付出与收获关系。
体育教学通过情境创设、活动体验、反思总结,使抽象德育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实践化,避免说教灌输弊端,提高德育实效性。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身心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情感波动明显,更容易接受教师引导,内化道德规范,外化行为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德育资源,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创设德育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情感启迪,增强道德认同,提升思想境界。
二、渗透道德教育,增强体育课程效果
体育课程具有独特教育价值,通过身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而道德教育渗透则能进一步拓展体育课程功能,增强教学效果。道德教育渗透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内驱力,转变学习动机,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当学生理解体育运动蕴含超越技能层面意义,认识体育精神与人格培养关联,参与热情会显著提升。比如教师讲解马拉松比赛背后坚持不懈精神内核,增强长跑训练动力。道德教育渗透有助于创建和谐课堂氛围,提高课程实施效率。体育活动往往伴随强烈情绪波动,若缺乏必要道德引导,容易出现急躁情绪、过度竞争、忽视安全等问题。教师通过渗透友爱互助、安全第一、尊重他人等道德理念,能够规范学生行为,减少冲突发生,优化课堂环境,保障教学顺利进行。
道德教育渗透促进体育技能内化,提升学习效果。体育技能习得往往经历认知—模仿—熟练—创新过程,道德因素影响每个环节效果。学生具备积极心态、持久专注力、刻苦钻研精神,更容易突破技能学习瓶颈;具备团队合作意识、互助共享精神,更容易在集体智慧中完善个人技能。道德教育渗透拓展体育课程育人维度,实现知识、能力、品格全面发展。传统体育教学侧重身体素质提升与运动技能培养,通过道德教育渗透,体育课程不仅教学专项技能,更培养道德品质;不仅锻炼体魄,更塑造灵魂;不仅提高体能,更提升人能。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宜方式渗透道德教育,通过榜样示范、情境创设、故事导入、活动体验、反思讨论等多种形式,使道德教育润物无声,避免生硬说教。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融合德育内涵,优化体育实践体系
体育实践体系包含课堂教学、课外训练、校园活动等多元形式,将德育内涵融入体育实践全过程,构建完整育人链条,能够全面优化体育教育体系。德育融合推动体育课堂教学创新,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基于德育目标重新审视教材,深入挖掘体育项目蕴含德育元素,如篮球运动中团队协作精神、田径项目中拼搏进取品质、武术活动中礼仪文化内涵等,拓展教学视野;创新教学方式,如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道德选择场景,使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体育规则与社会规范联系,应用合作教学法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实现德育目标与体育目标统一。德育融合推动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完善,构建育人平台。学校依托体育兴趣小组、校队训练、体育节等载体,系统设计具有德育价值活动,如举办强调公平竞争、团队合作体育比赛,策划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体育表演,通过丰富多彩课外体育活动,构建全方位德育平台。
德育融合推动体育评价体系改革,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传统体育评价过分强调技能达标与成绩考核,忽视学生体育道德素养与精神风貌评估。融合德育内涵后,评价指标应包含体育道德认知、体育活动表现、体育精神践行等多维内容,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重,师评、生评、自评多元参与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状况。德育融合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学校通过组织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体育活动,感受体育德育功能;开展社区体育服务,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培养责任感;邀请体育名人进校园,通过榜样力量激励学生成长。通过构建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支持三位一体育人网络,使德育效果最大化。
结论:德育融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独特价值。品德修养培养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道德教育渗透全面增强课程实效,德育内涵融入系统优化实践体系。小学体育教学应强化德育融合理念,深化实践探索,完善保障机制,构建全面发展教育模式,注重情境创设、体验引导、榜样示范等方法应用,激发学生内驱力,优化课堂环境,促进技能内化,拓展育人维度,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政权 . 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J]. 田径 ,2024,(07):10-13.
[2] 王海霞 . 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探析 [J]. 吉林教育 ,2024,(16):92-94.
[3] 吴章明 . 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J]. 快乐阅读 ,2013,(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