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科学素养的高中语文核心问题教学实施探索

作者

王玺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二中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些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因此,语文学科教学渗透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对语言的积累、理解、分析、评价、整合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中对语言现象、文学现象的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审美鉴赏与创造”中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的欣赏、鉴别和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借鉴、继承和弘扬,无一不彰显着科学素养。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依托于语文学科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内容的科学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核心问题教学理论实施课堂教学,是发挥语文学科教学培育科学素养的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著单元的教学为例,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依据课标,发掘教材中的科学素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主要学习内容为自然科学论著,单元主题为“科学精神”,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研习自然科学论著和科普文章,体会和把握自然科学论著和科普文章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自然科学论著和科普文章的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综合语文新课标中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的具体内容,本单元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聚焦“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重在指导学生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体验概括、归纳、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在文本阅读能力建构方面聚焦自然科学论著阅读能力,重在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概念、梳理逻辑推理过程、理解重要语句意思,促进学生进一步建构起科学论著阅读的一般方法,发展科学思维。

二、深研教学,促进科学素养的培育。

基于课标和课文分析确定单元核心大概念及教学素养目标:

在进行单元课时教学设计的时候,依次聚焦“科学概念——科学观点——科学思路——科学语言——科学表达”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之间有层递性,使学生熟悉科学论著的文体特征,掌握科学论著文章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上的特点以及思维的严密性与综合性,培养自然科学论著中体现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进而提升科学素养。

接下来将以单元教学第四课时为例,浅谈运用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理论实施课堂教学,发挥学科教学培育科学素养的育人功能。

(一)明确课时教学目标

《自然选择的证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逻辑严密,理论性强,表现了自然科学论著的典型特点。《宇宙的边疆》是一篇科普性质的电视解说词,文章在严谨的科学说明中自然融入议论和抒情,传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类的感悟。它们都运用了不同领域的专业词汇,概念界定都很清晰,语言表达准确;但《自然选择的证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语言一般更具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强调逻辑论证,讲究理论的严密,而《宇宙的边疆》多深入浅出,注重一般性原理的阐释,讲究可读性。

因此,本课时的核心问题即拟定为:联读三篇课文,探究科学论著语言表达的理性之思和感性之美。

(二)落实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以视频引入,提出课时核心任务,营造学生深度体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目标探寻或者问题求解的求知动机,产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2.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一:研读原文片段,鉴赏三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的不同。

学生活动二:请分条概括理性之思和感性之美的不同特征,小组分享交流。

本教学环节需要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提取有关的概念结论和思想方法不断尝试解决问题,需要复杂的理解、关联、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评价等高阶思维分析解决问题。例如概括语言特征更需要元认知的自我监控和调节等能力去反思课堂学习的认知过程,有效培育学生的深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3.反思提升。

学生活动三:立足本节课的研读体验,探讨并总结自然科学论著的理性之思和感性之美的内涵。

本教学环节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与结构化提升,形成包括三类大概念在内的认识,从而优化目标达成的路径,尤其培育学生结构化反思与元认知等深度思维,优化问题解决的能力。

4.评价反馈。

学生活动四:完成鉴赏题(两则材料同属科普类文章,但画线句子【甲】和【乙】在语言表达上却有明显区别,请简要分析。)

学生在目标达成后也会产生有检验、评价的迁移冲动即为评价反馈环节。本环节旨在检测目标达成的路径是否正确,再次激发面对新问题的求知动机,体现大概念的迁移性。

由此可见,依托于语文学科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内容的科学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核心问题教学理论实施课堂教学,确实是发挥语文学科教学培育科学素养的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

三、落实评价,加强科学素养的训练。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以学生的对自然科学论著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五个课时都有学习任务贯穿始终。而学生每一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以及伴随成果的表现则是评价的主要对象。故而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评价体系建立之初就要理清学生各个学习环节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成果,采用评价量化的方式让评价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概念结论类大概念,需要教师就自然科学论著的文体特征、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这一单元大概念本身及其统摄下的课时大概念在教与学的统整和规范上的实际效用进行综合评价。思想方法类大概念,教师需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发展轨迹作记录,对自然科学论著鉴赏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达成情况进行检测评价。价值观念类大概念,需要就学生对自然科学论著中体现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等大概念的体悟情况进行评价。

除了学习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教学后的作业反馈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笔者设计了三个单元作业,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训练。

基础性作业:请联系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简要说明自然科学论著与文学作品、社会科学类论著的阅读策略的异同。(设计意图:能迁移运用自然科学论著鉴赏的基本方法,对科普文阅读进行基础性、综合型的鉴赏。)

综合性作业:在课堂研习的基础上,选择本单元的一篇课文,综合运用文字、照片、图表、 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撰写课文的主要内容或阅读所得。(设计意图:能结合作品中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实践性作业: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选择一个有兴趣的课题(如理科课程学习中生成的小发现、质疑或者科学假说,也可以从“进化论的历史”“人类宇宙观的发展”“中国古代科学传统”等课题中选择其一),阅读与课题相关的一本科学论著或者一篇科技论文,然后撰写一篇读书报告,不少于800字。(设计意图:能把所读科学论著与自己的生活相关联,增进对科学论著当代价值的认识,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提升科学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科学素养培育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学生学习的不同学习阶段,运用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科学思想方法与价值观念的体悟不断加深,就能达成语文学科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熊文俊.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科学素养培育研究.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校本教研讲座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第3页

[3]向柱文.高中语文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的实施原则与功能初探.2024下学期校本教研通讯 第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