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儿静脉输液中家属配合度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作者

鲁春红 李秀兰

玉溪市中山医院,云南 玉溪 652599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家属配合度对护理满意度的具体影响,旨在为提升儿科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4年8月至10月在我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216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家属在治疗期间的配合情况分为高配合组(118例)和低配合组(98例),对两组在输液过程中的输液顺利完成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高配合组在输液顺利完成率、不良反应控制率以及家属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低配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对提高治疗安全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增强护理满意度具有显著作用,应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与沟通引导,提升整体护理效能。

关键词:小儿护理;静脉输液;家属配合度;护理满意度;互动管理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快速起效、精准控制用药剂量等优势。然而,由于患儿年龄较小、依从性差,常出现输液过程中哭闹、挣扎甚至拔针等情况,严重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患儿家属的配合度成为护理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有效的家属配合不仅能协助稳定患儿情绪,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护理压力,提升整体护理体验感与满意度。近年来,伴随着“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理念的不断深化,家属在儿童护理中的角色愈加突出。因此,本文以216例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为基础,研究家属配合度与护理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推动儿科护理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我院儿科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患儿共计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静脉输液适应证,无严重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肿瘤等)或精神发育障碍,排除因病情危重无法完成调查者。根据治疗过程中家属的配合程度,分为高配合组118例与低配合组98例。高配合组中男童64例,女童54例,年龄范围为6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为(3.6±1.2)岁。主要诊断包括:上呼吸道感染41例,支气管肺炎38例,急性肠胃炎21例,其余包括皮疹、泌尿道感染等18例。低配合组中男童53例,女童45例,年龄范围为7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为(3.7±1.3)岁。诊断类型分布为:上呼吸道感染35例,支气管肺炎32例,急性肠胃炎17例,其他如发热查因、软组织感染等14例。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可作为对照进行分析。

1.2 家属配合度评价标准

配合度评分标准,满分为10分,共设5个评估维度,每项2分,由两名责任护士独立评分,取平均值作为最终得分。评分维度与评价内容如下:

第一,安抚协助能力(0–2分):2分:家属主动安抚患儿情绪,能有效缓解患儿哭闹,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准备;1分:家属在提示后能适度安抚患儿,但方法有限或作用不明显;0分:家属无安抚行为,或情绪激动加重患儿不安情绪。

第二,体位固定配合(0–2分):2分:全程配合护士正确协助患儿摆放体位及固定肢体,无拒绝或松动现象;1分:能部分配合,但动作不到位或需反复指导;0分:拒绝协助或配合度极差,严重干扰操作。

第三,理解与执行能力(0–2分):2分:能清晰理解护士讲解内容,准确执行相关注意事项(如保持穿刺部位清洁、避免拉扯);1分:部分理解护理说明,偶有不当操作或需多次提醒;0分:完全不理解或不执行护理指引,影响输液质量。

第四,沟通主动性与配合态度(0–2分):2分:积极与护士沟通交流,主动汇报患儿反应,态度配合;1分:配合一般,沟通被动,仅在护士主动询问时回应;0分:沟通消极,情绪冷漠或对护理工作表示不满,影响配合。

第五,遵守输液管理制度(0–2分):2分:严格遵守医院关于输液陪护的相关规定,不擅自操作或离岗;1分:偶有违背管理规定行为,提醒后能改正;0分:屡次违反管理制度,如擅自更动滴速、未及时通知护士问题。

评分分类标准:得分 ≥7 分:认定为“高配合”;得分 <7 分:认定为“低配合”。

1.3观察指标

第一,输液顺利完成率:指患儿在无拔针、输液中断、穿刺失败等干扰情况下顺利完成治疗的比例,由责任护士记录完成情况并统计。

第二,不良反应控制率:指输液期间未出现或虽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如渗漏、红肿等)但经及时处理未影响治疗的比例,依据护理记录表进行汇总分析。

第三,护理满意度:通过统一问卷评估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情况,满分100分,按评分划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档,统计满意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结果

2.1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控制率

高配组不良反应控制率显著高于低配组(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高配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低配组(P<0.05)。见表2。

2.3对比两组输液顺利完成率

高配合组患儿输液顺利完成率为94.9%(112/118),明显高于低配合组的82.7%(81/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治疗中的常见操作,但患儿年龄小、依从性差,常伴随情绪不稳、哭闹剧烈等情况,易影响治疗安全与效果[1]。在此过程中,家属配合度成为影响输液质量及护理体验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比较216例患儿中家属配合度差异对输液过程各方面的影响,验证了家属积极参与的重要性。

研究结果显示,高配合组患儿的输液顺利完成率为94.9%,显著高于低配合组的82.7%(P<0.05),说明家属有效协助患儿体位固定、情绪安抚,可减少穿刺中断与反复操作,提高治疗效率与成功率。患儿年幼时尤依赖照护者的情绪引导,良好互动有助于缓解其对治疗的恐惧和抗拒。

在不良反应控制方面,高配合组的控制率为96.6%,明显高于低配合组的71.4%(P<0.05)。常见不良反应如拔针、渗漏、红肿等,多由患儿躁动或家属配合不当引发。高配合家属通常更警觉穿刺部位情况,能及时配合护士干预,提升处理时效性,降低并发风险[2]。

护理满意度方面,高配合组满意率达95.8%,同样显著优于低配合组的74.5%(P<0.05)。良好的配合往往建立在医护与家属有效沟通的基础之上。配合度高的家属对护理流程理解更充分,信任度更高,护理人员亦能在顺畅沟通中提供更优质服务,促进整体护理体验优化[3]。

综上,家属配合度与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满意度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应将家属作为护理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健康宣教与沟通技巧,提升其护理参与度,从而共同保障患儿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婷. 家属满意度与儿科护理沟通质量关系[J]. 当代护士, 2021, 28(18): 134-136.

[2]陈芳. 提升家属配合度在儿科输液管理中的实践效果[J]. 医学信息, 2022, 35(12): 109-111.

[3]刘晓云. 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患儿行为问题及护理对策[J]. 中国基层医学, 2023, 30(6):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