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兰圆圆
河池市宜州区德胜镇中心小学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关键期,传统音乐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音乐游戏”作为融合游戏性与教育性双重特点教学方式,为小学音乐课堂注入新活力。将“音乐游戏”渗透于教学全过程,能够创设生动课堂氛围,符合学生天性,激发学习热情。本文从“音乐游戏”教学价值、策略应用及评价优化三个维度展开探讨,旨在构建科学有效“音乐游戏”教学体系,促进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提升培养学生全面音乐素养。
一、明确定位,巧妙融入
“音乐游戏”作为小学音乐教学重要手段,其核心价值体现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具备强烈好奇心与想象力,“音乐游戏”恰好迎合这一特点,通过寓教于乐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获取音乐知识。游戏化学习能激活学生右脑功能促进形象思维发展,而音乐本身具备情感表达特质,二者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感知力与表现力。与此同时“音乐游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为师生互动提供更广阔空间建立平等互信关系;学生在游戏参与过程中能够体验成功喜悦,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学习态度。
“音乐游戏”在教学应用中还能促进学科融合,实现跨学科学习。例如结合语文学科开展音乐诗词游戏,既能加深学生对古典文学理解又能感受中华传统音乐魅力;结合体育学科进行音乐律动游戏,既锻炼身体协调性又培养节奏感;结合美术学科开展音乐绘画游戏,既能激发想象力又能提升审美能力。这种跨学科融合符合素质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音乐游戏”并非单纯娱乐活动而应成为实现教学目标重要途径,教师需明确“音乐游戏”教学定位,将课程标准要求巧妙融入游戏设计中,确保每个游戏环节都承载特定教学功能,避免游戏娱乐性掩盖教育价值。
二、精心设计,灵活运用
“音乐游戏”设计应立足课程标准,聚焦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构建层次分明游戏体系。低年级学生适合简单直观“音乐游戏”,培养基础感知;中年级学生引入规则性游戏,发展创造力;高年级学生则适合复杂“音乐游戏”,培养综合素养。游戏设计需注重情境创设,通过故事引入、角色扮演等方式构建沉浸式环境,让抽象音乐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预留创新空间,鼓励参与规则制定或改编激发创造潜能。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需灵活转换,既作引导者又作观察者,把握游戏节奏与难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多媒体资源,拓展游戏形式与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螺号》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海洋音乐探险队主题游戏串联整堂课。导入环节通过声音猜猜猜游戏播放海浪声、轮船鸣笛声等音效,学生闭眼辨识激发探索欲望;接着进入音乐讲故事环节,师生共同创编《小螺号》背景故事,想象小号手与海洋生物互动场景,情境引入歌曲学习。歌曲教学中设计螺号传递游戏,全班围成圆形手持自制纸质螺号,随音乐传递,音乐停止时持螺号学生领唱一句其他学生跟唱,既活跃气氛又巩固旋律。节奏学习环节设计海浪节奏队,学生分组模仿潮起潮落动作配合不同力度拍打腿部,体验歌曲三拍子特点;表演环节开展海洋音乐会,学生自选角色,有演唱者、指挥家等共同呈现完整艺术作品。课堂结尾设计航海日记环节,学生分享本节课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巩固学习效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多元评价,持续优化
“音乐游戏”教学评价需突破传统单一模式,构建包含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多元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参与度、积极性与合作能力,通过观察记录、行为分析等方式进行;发展性评价聚焦个体进步情况,追踪成长轨迹;综合性评价则从知识掌握、技能应用等多维度考察整体素养。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融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形式让学生成为评价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评价内容需尊重个性差异,肯定每位学生独特音乐表达方式与创意,避免单一标准约束。评价方式宜趣味化,可借鉴游戏化评价理念设计音乐成长档案、能力星级图等形式,激发持续参与热情;教学反馈机制建立对“音乐游戏”持续优化具重要意义,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游戏设计合理性,实施过程流畅性等问题有针对性调整优化。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为例,应当设计友谊音乐节主题游戏评价体系。课前设计预习小达人评价环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制作简易船桨道具,根据预习卡完成情况获得不同友谊徽章。课堂导入阶段设计情景感受师角色,评价学生对划船动作模仿与音乐感受表达能力;歌曲学习过程中设置旋律记忆王挑战,随机停止音乐让学生接唱,评价旋律掌握准确性。表演环节开展友谊合作团评价,学生分组创编歌曲表演包括动作设计、声部安排等,小组间互评表演效果与合作精神。课后延伸阶段设计音乐传递官角色,鼓励学生将歌曲教给家人或朋友录制视频上传班级平台,获得同学点赞与教师评价;学期末组织友谊音乐会,学生自主选择展示形式,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肯定学生成长进步。整个评价过程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关注知识技能掌握同时更重视情感体验与合作能力培养,通过多元反馈促进教学持续优化,让每位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找到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终身音乐兴趣。
结论:“音乐游戏”作为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手段,通过明确教学定位精心设计策略,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能够全面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音乐游戏”渗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音乐能力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多维育人目标。未来“音乐游戏”应用探究应当从信息技术融合、跨学科整合等方向深入探索,构建更加完善“音乐游戏”教学体系。希望探究能为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实践参考,推动音乐教育改革创新,为培养学生全面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景琦 .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实践 [J]. 家庭.育儿 ,2021(4):158-158.
[2] 吴强 .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C]//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上).2024.
[3] 侍书 .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J]. 情感读本 ,2020, 000(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