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的农田干旱动态预警模型研究

作者

张飞鸿 许硕 陈怡含 敖云丰 杜子涵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056004

摘要:本研究针对冬小麦和玉米主产区干旱灾害频发的现状,构建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的农田干旱动态预警模型,通过整合气象、遥感、土壤墒情等多源异构数据,运用特征工程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并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结合注意力机制建立干旱预警模型。经实际数据验证,该模型在干旱预警准确率、时效性方面较传统方法显著提升,为精准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多源数据融合;深度学习;农田干旱;动态预警;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干旱灾害已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冬小麦和玉米作为我国两大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泛,其生长发育对水分条件极为敏感。据统计,干旱灾害每年造成我国粮食作物减产约10%-15%,尤其在黄淮海、东北等主产区,干旱风险更为突出。传统干旱预警方法多依赖单一数据源或经验模型,存在预警精度低、时效性差等问题。因此,探索利用多源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技术构建农田干旱动态预警模型,对提升灾害预警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农田干旱预警研究领域,早期研究多基于气象数据构建干旱指数,如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等,但这些方法难以反映作物实际需水状况。随着遥感技术发展,植被状态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等数据被应用于干旱监测,但单一遥感数据源易受云层覆盖、地形等因素干扰。近年来,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开始应用于干旱预警研究,如将气象数据与土壤墒情数据结合,但融合方法多采用简单加权平均,难以挖掘数据间复杂关联。在深度学习应用方面,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模型已在气象预测、水文分析等领域取得良好效果,但在农田干旱动态预警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针对冬小麦和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干旱预警研究相对不足。

二、多源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基础

(一)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多源数据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时空尺度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以获取更全面、准确信息的技术。其融合层次可分为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数据级融合直接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可保留更多细节信息,但对数据同步性要求较高;特征级融合通过提取数据特征进行融合,可降低数据维度;决策级融合则基于多个独立决策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具有较强的容错性。在农田干旱预警中,本研究采用特征级融合策略,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提取各数据源的关键特征并进行融合。

(二)深度学习算法

深度学习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自动学习数据特征,在处理复杂非线性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作为RNN的改进模型,通过引入门控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RNN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适合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在农田干旱预警中,LSTM可捕捉干旱过程的动态变化特征。为进一步提升模型对关键信息的关注度,本研究将注意力机制(Attention)与LSTM相结合,使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能够自适应地聚焦于影响干旱发生的关键数据特征。

三、数据获取与处理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集以下四类数据:1)气象数据,包括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来源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时间分辨率为日尺度;2)遥感数据,选取MODIS卫星影像,获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等数据,空间分辨率为250米,时间分辨率为16天;3)土壤墒情数据,通过田间布设的土壤水分传感器获取0-5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采集间隔为1小时;4)作物生长数据,包括冬小麦和玉米的生育期信息、叶面积指数(LAI)、生物量等,通过田间试验和文献调研获取。

(二)数据预处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如下处理:1)数据清洗,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采用线性插值法对缺失数据进行填充;2)数据标准化,使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将数据统一到[-1,1]区间,消除量纲影响;3)特征工程,通过计算各气象要素的累计值、距平值,结合遥感数据构建植被供水指数(VSWI)、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等干旱特征指标;4)数据降维,利用主成分分析将高维特征压缩至10个主成分,在保留95%以上信息的同时降低计算复杂度。

四、农田干旱动态预警模型构建

(一)模型总体架构

模型整体架构分为四层:数据输入层、特征融合层、深度学习层和预警输出层。数据输入层接收预处理后的多源数据;特征融合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融合;深度学习层采用LSTM-attention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预警输出层根据模型预测结果,按照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四个等级发布预警信息。

(二)融合策略设计

为充分发挥各数据源优势,本研究采用基于互信息的加权融合策略。首先计算各数据源与干旱指标的互信息值,量化数据与干旱状态的关联程度;然后根据互信息值分配权重,对不同数据源的特征进行加权融合。例如,在冬小麦拔节期,土壤含水量对干旱影响较大,赋予其较高权重;而在玉米灌浆期,考虑到高温胁迫的影响,适当提高气温和地表温度的权重。

(三)深度学习模型选择与训练

选择LSTM-attention模型作为核心算法,模型包含2个LSTM层(每层128个神经元)、1个注意力层和1个全连接层。采用Adam优化器进行训练,学习率设置为0.001,损失函数采用均方误差(MSE)。训练过程中,将数据集按7:1:2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通过早停法防止过拟合。经过100个训练周期,模型在验证集上的损失值趋于稳定,最终在测试集上达到最优性能。

五、模型验证与结果分析

(一)验证方法与数据集划分

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对模型进行评估,即将每个样本依次作为测试集,其余样本作为训练集,重复实验直至所有样本均被测试。为验证模型对不同作物的适应性,分别建立冬小麦和玉米的干旱预警子模型,并选取2018-2022年黄淮海地区的实测数据进行验证。

(二)结果对比与分析

将本模型与传统方法(SPI 指数法、TVDI 指数法)及单一LSTM模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干旱预警准确率方面,本模型对冬小麦和玉米的平均准确率分别达到92.3%和90.7%,较传统方法提升20%-30%;在预警时效性上,本模型可提前7-10天发出预警,较传统方法提前3-5天。通过分析不同生育期的预警结果发现,模型在冬小麦拔节-抽穗期和玉米大喇叭口-灌浆期的预警效果最佳,这与作物需水关键期高度吻合。

六、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的农田干旱动态预警模型。通过整合气象、遥感、土壤墒情等多源数据,并结合LSTM-attention算法,显著提高了干旱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在适应冬小麦和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特征方面的有效性,为精准农业灾害防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群.多云雾四川地区农田田块遥感提取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4.DOI:10.27005/d.cnki.gdzku.2024.001589.

[2]韩梦迪.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遥感影像农田提取方法[D].长江大学,2023.DOI:10.26981/d.cnki.gjhsc.2023.001427.

[3]Zhang C, Niu S. Adaptive industrial control data analysis based on deep learning[J]. Evolutionary Intelligence, 2023, 16(5): 1707-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