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欧婉莹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363100
一、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构建高效互动型课堂。合理规划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标记疑难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堂伊始,教师应该设计引人入胜导入活动,比如情境创设、视频播放、谜题引入等方式,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重构课堂互动模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展开讨论交流。教师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引导者,适时点拨,启发思考。注重课堂节奏把控,合理分配各环节时间,避免长篇讲解,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思考探究。设置随堂检测环节,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性解决问题。
教师还应该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度、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表现,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巧妙融入趣味性元素,如文学游戏、角色扮演、诗词接龙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智慧教室等手段,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拓展课堂容量。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针对教学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改进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螺旋式上升。
二、深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精选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时事评论、科普文章等多元文本,构建丰富资源库。优化阅读指导方法需注重策略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浏览、精读、批判性阅读等不同方法,培养获取信息、分析文本、反思内容能力。构建层级阅读教学模式从字词句理解入手,逐步提升至段落分析、篇章把握、主题探究,使学生能在不同层次阅读中建立联系,形成系统认知。创新阅读教学形式可开展读书沙龙、诵读比赛、名著改编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注重跨学科阅读融合将语文与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综合思维。加强网络阅读指导,提升媒介素养,帮助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建立关注过程体验阅读评价机制,通过阅读日志、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思考轨迹,鼓励个性化理解,尊重独特见解。开展家校协同阅读,共同营造良好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基础。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雨的四季》教学为例,教师应该采用多维阅读策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素养。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雨意象诗词,拓展阅读视野;课堂伊始,播放四季的雨景视频,创设意境,引导学生感受雨意境变化。教学环节中巧设四季雨意象探究活动,引导小组讨论春雨绵密温柔、夏雨豪放激烈、秋雨凄清忧伤、冬雨肃穆孤寂特点,培养文本细读能力。设计意象连接任务,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雨声、雨态、雨色关键词语,构建意象网络,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节刻画四季雨独特韵味。组织跨文本阅读环节,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古诗好雨知时节空山新雨后青箬笠绿蓑衣夜阑卧听风吹雨等名句进行比较,探讨我国文学传统中雨的意象文化内涵,增强人文底蕴。创设雨中漫步写作情境,鼓励学生选择一个季节雨进行细致观察描写,运用感官体验记录雨中所见所闻所感,培养感受力与表达力。课堂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要用拟人手法描写雨,促进批判性思考。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
作业理念需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精心设计每项作业,确保目标明确,内容精练,避免机械重复练习。分层作业设计成为关键策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置基础性、提高性、拓展性三级作业,基础作业确保核心知识掌握,提高作业培养思维能力,拓展作业激发创新潜能。弹性作业机制允许学生在部分作业中进行选择,尊重其自主权,激发学习主动性。综合性作业打破知识点割裂状态,设计主题性、项目化任务如微型调查报告、文学创作、校园文化专题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性作业结合生活情境,设计采访、调查、观察等活动,让语文学习走出课本。多元作业形式运用音频、视频、思维导图等表现方式,突破纸笔局限。即时反馈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作业提交、批改、反馈全流程优化,提高效率。作业公示制度通过教研组定期研讨控制总量,避免各科作业叠加造成过重负担。生成性作业重视课堂讨论、即兴发言、随堂练习等形式,减少课后时间占用。作业分析利用找出学生普遍问题,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基础知识巩固同时减轻不必要负担。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创新作业设计理念。教师首先构建分层作业体系,基础层设计文本细读卡,引导学生标注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品质关键句段,掌握基本赏析方法;提高层设计修辞手法探究表,要求学生梳理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运用,分析表达效果;拓展层设计象征义探究,鼓励学生思考白杨树象征含义,引导深层思考。作业设计注重与真实情境结合,布置校园树木观察日记,让学生选择校园中一种树木进行为期一周观察记录,从外形特点到生长环境,再到文化意义全方位探究,培养观察力与表达力。创设项目化作业家乡植物文化调查,学生三人小组合作,通过走访长辈、查阅资料等方式,调查家乡特色植物文化内涵,制作简报与同学分享,建立起植物与文化联系。引入技术支持作业,学生利用手机录制朗读《白杨礼赞》音频,通过互评方式提升朗读表达能力。设计开放性思辨作业现代礼赞文写作构思,引导学生思考当代社会中值得礼赞人物或事物,拟定写作提纲,避免直接模仿原文。通过作业分析,教师发现学生在理解象征义方面存在困难,随即调整教学策略,补充《荷花淀》《老人与海》等象征性作品阅读,
帮助学生建立文本理解能力。
结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面临新要求。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深化阅读教学、创新作业设计三方面协同发力,可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拓展阅读视野,优化阅读指导,培养核心素养;精心设计作业,实施分层机制,促进个性发展。未来语文教学应继续深化改革,强化学科特色注重能力培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 田义农 . 浅析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高质量作业设计策略 [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5(2):19-21.
[2] 徐月娟 . 浅析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策略 [J]. 语文世界 ,2024(17):10-11.
[3] 林烽 . 浅析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J]. 辅导员 ,2022(9):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