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下教科生医教课程设置探索

作者

包金花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要】以搜集相关文献,结合本地区特殊儿童实际情况及考虑残疾儿童个体差别化,探索将我校教育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成“医教结合”型人才,初步解决本校及本院的特殊儿童教育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实践以“医教结合”理念,设置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初步制定符合我市特殊儿童情况的医教结合型特殊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特殊儿童;医教结合;人才培养

前言

随着我国卫生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使超早期高危新生儿的存活率有了明显提高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儿童致肢体及精神发育障碍的患病率;这不仅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而且影响国家及社会稳步发展,其中,封玉霞,庞伟等人在中国 0-6 岁儿童脑瘫患病率的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0-6岁儿童脑瘫总患病率为0.23%[1]。ASD 是全球患病率增长最快的疾病之一,2022 年数据显示,中国 0~18 岁 ASD 儿童至少有 300 万人,患病率已达精神类残疾首位[2]。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残疾儿童不仅在肢体上得到了先进技术的康复,残疾儿童的教育也逐渐受到关注。虽然纵观特殊教育提出至今已经两百余年,该问题也曾经得到过很大的关注和讨论,但是最终却并未获得有效的结论。为了解决特殊儿童的康复问题,很多医学专家以及相关特殊教育研究者不断地进行研究[3],尝试将医学与特殊教育进行融合[4],“医教结合”这一交叉而来的新的特殊教育学科由此形成。近年来,我国医教结合领域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多,并在教育领域和医学领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因此,建立“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是为残疾儿童提供全面的连续性服务的最佳康复模式[5]。

一、研究背景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儿童事业发展。国务院先后颁布了 4 部儿童发展纲领性文件,分别是《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2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年)》(200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201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 年)》(2021年)。为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近 10 年我国儿童和儿童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 年)》(2021年)就指出,要“保障特殊儿童群体受教育权利。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适龄残疾儿童教育全覆盖,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坚持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

在地方人民政府层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儿童发展工作,始终坚持“儿童优先”原则,进入21世纪以来,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2021年)。儿童事业发展至今取得了显著成就,儿童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各项权利得到有力保障;但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原因其一是大家对残疾儿童事业的认识不到位,内蒙古地区内只有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在特殊儿童医教结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研究。其二是内蒙古地区位置较为偏远,外来人才的引进困难而本地区儿童康复与特殊教育人才流失率高,造成医教结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困难,儿童康复领域发展缓慢,使得本地区特殊儿童得不到系统的康复与教学,最终无法得到全面型服务。留置家庭无法适应社会,这违背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理念,即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家庭经济负担、社会负担,也能为国家献一份力量。

(一)特殊儿童数量及教育现状

我国残疾儿童数量也在逐年递增,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 0-14 岁的残疾人口为 387 万人。随着我国人口逐年增长,因不同病因致残的残疾程度不同的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而这些特殊残疾儿童的去向也成为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特殊儿童的救助还停留在公立特殊学校的教育层面,但这些公立特殊学校仅仅招收部分聋哑儿童及智力低下儿童,无法对肢体残疾(脑瘫)、精神残疾(孤独症谱系障碍)、患有遗传代谢疾病等儿童提供教育需求甚至其他全面服务,所以这些残疾儿童只能待在家里或去昂贵的私立学校;而私立学校的人员的资历和技术参差不齐,导致特殊儿童无法从私立学校获得全面的服务;并且私立学校大多以盈利为主,收费较公立学校较高,这样一来很多经济界条件较差的特殊儿童被拒之门外;更重要的是,社会上大部分私立机构只能提供教学服务,无法提供“教学”与“医疗”的结合型服务。

目前国内大多数公立医疗机构没有设立儿童康复科,甚至有些公立医院连康复科也没有,更谈不上运行“医教结合”型儿童康复的模式。因此,响应国家政策,以“医教结合”的理念为指导,更新育人目标,培育时代新人,改革残疾儿童服务内容及环境,为特殊儿童全面服务极其重要。通过多维度的康复与教育,能够让残疾儿童进行康复的同时得到教学服务。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儿童康复保健科本着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其个体能力,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建立新型医教结合型人才队伍及特色课程,开展探索新型医教结合型人培养方案。

(二)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研究发展现状

从医教结合研究主体来讲,根据杨银,拓小娟对2001—2016年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虽然医教结合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医生或康复人员作为研究主体在医教结合研究中所占比例仅为8%。

教育部等5部门在2012年出台的《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到 2020 年要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爱心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即,建设一支特殊教育人才队伍,要把义务教育普及到残疾儿童群体中。但是从医教结合研究成果看,目前有关医教结合的研究在教育康复、早期干预、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整体上实现了教育学学科立场和多学科背景的共存,实现了研究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对我国医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有所丰富和完善,但在医教结合背景之下的相关理论概念辨析、送教上门、法律政策、健康教育、教康融合和普职融通、普特融合以及教学改革的系统化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二、“医教结合”理念及其实践的研究现状

“医教结合”是一种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学生个体需求的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

在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的理念可以通过个性化教育方案、跨学科团队合作、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家庭支持和指导、综合评估与个案管理、专业发展和教育者培训等多种方式呈现,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生活质量。它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和健康状况,医学专家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医教结合的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来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这可能包括日常生活技能的培训(如自我护理、社交技能)、功能性教育(如使用辅助技术)以及适应性技能的发展。医教结合还强调与家庭的合作与支持。通过为家长提供医学信息、康复建议和教育策略的培训,增强他们在家庭中支持孩子发展的能力,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综合评估是医教结合的重要部分,它通过医学评估和教育评估的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健康状况和学习需求。个案管理则确保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效的个性化支持计划,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为了有效实施医教结合的理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医疗专家进行跨学科的培训与合作。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跨界理解和协作能力,提升特殊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学龄期ADHD儿童实施基于医教结合的干预模式,有利于改善儿童核心症状,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消极影响,为儿童ADHD多模式干预提供可靠指导“医教结合”理念下特奥滚球教学研究可促进教育与康复相结合提高儿童整体能力。

三、医教结合型实践课程设置地点介绍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曾被授予全国“爱婴医院”、自治区“文明医院”、自治区“百佳医院”、自治区“患者满意单位”、自治区“抗病救灾”先进集体、自治区教育系统“抗非”斗争先进集体、自治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也是通辽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医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的儿童康复保健科于2017年11月正式成立,是内蒙地区规模最大的儿童康复保健机构之一,是专业从事儿童康复保健医教结合的科室,科室内的医生、护士、治疗师、教师,科室人员诊疗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成熟,全都有从事相关专业的资质。2017年至2024年期间,先后派出多名医务人员前往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海淀妇幼保健院及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指导服务中心进修学习,并引进现代康复新理念及儿童康复技术,由儿童康复医师及康复治疗师对患儿进行诊断、评估、治疗、预后评估、康复指导及对患儿进行整体康复的方案设计及训练。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培训及心理疏导,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康复。儿童康复保健科是通辽市重点专科,担负着通辽市孤独症,脑瘫的诊疗与康复定点任务。目前科室针对自闭症儿童设有:ABA行为疗法、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语言训练(ST)、口肌构音训练、感统训练、理疗、蒙医穴位推拿、蜡疗、艾灸、足浴、贴敷治疗、药浴、针灸、电针、热油敷疗法、水疗、视力康复、耳穴压豆等的康复治疗,同时开展康复评定、智力评估等,如 Gesell 发育评估、DDST、S-S 语言评估、PDMS-2 运动发育量表、PEP-3、GMFM 粗大运动评估、构音障碍评估、韦氏智力测试、感觉统合评估、CARS、ABC、ADHD、ADL 等,填补了内蒙古地区残疾儿童康复需求的空白。

四、医教结合型实践中“医”与“教”课程的设置及取得的成绩

(一)“医”与“教”课程的设置

由于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大、身心特点不同,所以每一个儿童接受的康复技术、教育方法都会不同。因此,根据特殊人才培养需求,促进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残疾儿童的教育知识和康复技能,有效提高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实践内容还设置了孤独症、脑瘫、其他残疾儿童三类残疾儿童的模块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某方向实践课程内容学习。

特殊儿童的医教结合服务实施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下才能完成,但目前国内高校能培养出特殊儿童医教结合复合型人才少之甚少,因为能符合培养这种特殊儿童医教结合型复合型人才的高校很少。特殊儿童的医教结合服务是多学科参与背景下才能完成特殊儿童医教服务,因此在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专业本科生已有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上,安排到所属二级单位附属医院儿童康复保健科进行接收实践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本院儿童康复专业的资源,培养目标人才。设计符合当地残疾儿童的“医教结合”型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主要培养具有能开展特殊儿童个别化课程的基本能力,能在康复机构里担任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为了让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了解儿童生长发育,不仅开设人体发育学等康复治疗学及儿童心理学等理论课程;还开设了言语治疗课及ABA行为干预治疗等实践课,让学生了解熟练脑瘫和孤独症、其他特殊儿童的认知言语治疗方式方法等相关内容,凸显儿童康复特色;除此之外,还增加了个别化集体课、音乐课、体能课、轮滑课、蒙台梭利课等特教课程。

(二)取得的成绩

1.1医教结合相关课题取得的成果

医教结合可以促进科研与实践的融合及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从2017年科室成立以来在科研方面获得了如下成果:2020年获得校级课题“医教结合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021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研究规划课题“蒙医传统疗法结合医教模式治疗脑瘫患儿疗效观察研究”,2022年获得校级重点教育课题“内蒙古通辽地区3-6岁特殊儿童通用语言教学方法研究”等。

1.2医教结合人才培养

为拓展医教结合人才培养,满足不同内容和本地区的医教结合人才需求,科室全体人员坚持在线上不定期学习,线下短、长期进修学习;例如:自2017年开始至2024年,先后分别派出多名医务人员前往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黑龙江省社会康复医院、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北京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北京市海淀妇幼保健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及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指导服务中心进修学习。

1.3、医教结合人才培养后就业取得的结果

将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成“医教结合”型人才,初步解决本校及本院的特殊儿童教育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从2018年开始接受第一批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专业本科生进入儿童康复保健科室实践学习,并在当年通过医院人事考试,2018年通过招聘合同制工作人员公平公正原则考试通过7人;2019年通过招聘合同制工作人员公平公正原则考试通过7人(其中学前教育本科专业5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2人)。

五、结语与展望

帮助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实现教育融合、重建生活秩序,已经引起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医教结合能够促进残疾儿童的教育和康复全面同步发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服务模式。国家政策来看,国家和政府很重视残疾儿童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的意旨,提倡全面服务于残疾儿童,但由于儿童康复人才的紧缺,高校虽有儿童康复专业,但忽略了特殊儿童教育服务内容的重要原因,国内全面服务康复儿童的政策服务不到位;当前残疾儿童服务中最需要是“医教结合”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着培养“医教结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全面服务残疾儿童的信念,本院儿童康复科施行“医教结合”型授课模式多年,虽然在多年的临床康复教育中取得了进步,但在人才业务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下一步,为不断提高人才服务能力,做精专业内涵,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内蒙古民族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将继续合作,着力培养“医教结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封玉霞,庞伟,李鑫,等.中国0~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05):603-607.

[2]贾美香 .2021 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蓝皮书 [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2.

[3]辛伟豪,曹漱芹,韦志亮. 2005~2014年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热点领域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 2015,(10):28-32.

[4]宋学刚,刘芹,范珺. “医康教”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在特殊儿童中的成果展示[J].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18(19): 201-202.

[5]赵晓杰,崔梦舒,丁相玲. “医教结合”康复模式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其保证措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05):165-169.

作者简介:包金花(1971.06.17),女,蒙古族,内蒙古人,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科、儿童康复、儿童保健。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NGJGH2021104);内蒙古民族大学校级课题(项目编号FZD2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