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潘越清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引言: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其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学生兴趣不足、理解困难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强大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为古诗词教学带来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基于现实教学情境,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现状、模式创新和路径优化,提升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
一、探寻现状,把握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古诗词教学困境和机遇
从应用现状来看部分学校已开始尝试引入智能写作助手、诗词解析工具等智能应用,辅助教师备课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这些应用初步显现出高效、便捷、个性化特点,但整体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从困境角度分析教师应用能力参差不齐,许多教师缺乏必要技术素养难以有效驾驭智能工具,现有智能系统对古诗词文本理解深度不足,经常出现断章取义、曲解原意等问题,资源建设标准缺失,各类应用平台质量良莠不齐缺乏权威评估机制,技术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包括版权归属、隐私保护等方面顾虑,教学评价体系滞后,难以科学评估智能技术融入效果。
从机遇视角观察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古诗词教学带来诸多可能:智能技术能够提供丰富情境化学习场景,通过多模态生成能力构建沉浸式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智能系统可以实现古诗词内容个性化呈现,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风格自动调整解析深度和表达方式,智能工具支持交互式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思考、探索诗词内涵,智能评估提供即时精准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二、创新模式,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古诗词教学内容和方法
内容建设层面应当推动多维度古诗词资源库构建,整合传统诗词文本、音频朗诵等资源,建立结构化、标准化数据集为智能系统提供高质量学习素材,开发智能化诗词解析系统,实现从字词释义、句法分析、意象理解、情感体验到主题阐发多层次解读功能,创设个性化学习任务生成机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学习进度自动生成差异化学习内容,建立古今文化关联体系,通过智能关联推理帮助学生在现代生活情境中理解古诗词内涵。方法革新方面应当构建人机协同教学新范式明确教师主导、技术辅助定位,将智能工具融入教学全流程,推行生成 - 探究教学策略,利用智能系统生成多样化学习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意蕴,实施即时互动反馈机制,通过智能问答、评价系统提供实时学习指导,开展跨界融合学习活动,借助智能创作工具引导学生尝试古诗词现代转化、跨媒介表达等创新实践,建立数据驱动教学评估体系,利用智能分析工具实时监测学习过程从而精准把握学习效果。
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望岳》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全新教学流程,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利用智能工具生成《望岳》相关历史背景材料、杜甫生平故事等多媒体资源构建知识储备库,智能系统根据班级学情自动生成预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课堂教学环节先通过智能语音交互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即时纠正读音和节奏,接着利用智能分析工具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名句进行多角度解析,展示杜甫雄浑风格和人格风范,随后智能系统根据学生提问实时生成针对性解答,课堂活动中学生通过智能创作助手尝试以现代语言改写《望岳》,或创作如果杜甫来到今天泰山情境对话,智能系统提供实时指导和修改建议,课堂总结阶段智能评价工具自动分析学生参与度、理解深度、创作水平并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路径,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古诗词教学实效和质量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教师从工具使用者转变为教学设计者和创新实践者,培养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够科学辨别、筛选、调适智能系统生成内容,确保教学资源准确性和适切性。优化技术支持环境推动校园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环境、智能终端配置,构建智能教学平台,整合资源管理、内容生成等功能,建立技术支持团队提供及时响应服务。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教师、技术开发者、探究人员深度合作,共同研发符合学科特点、教学需求智能应用,建立应用反馈改进机制持续优化智能系统性能。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开发多维度评估指标,从技术可用性、教学适切性等方面综合评价智能技术应用效果,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方法,全面把握智能技术对教学质量提升作用。重视伦理规范建设制定智能技术教育应用伦理准则,明确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要求,培养师生技术伦理意识形成负责任技术使用文化。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钱塘湖春行》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多方位路径优化有效提升智能辅助教学质量,课程规划阶段教师参加区域教研活动,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策略,积极尝试将智能技术融入白居易诗歌教学,根据《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定制开发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智能辅助模块。课前设计环节教师运用智能备课助手生成《钱塘湖春行》多层次教学资源,包括白居易生平介绍、最爱湖东行不足情境再现等,精心筛选评估智能生成内容,保证资源科学性和适切性。课堂实施过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围绕乱花渐欲迷人眼开展智能辅助诗意理解活动,系统自动关联古今自然描写帮助学生感受诗人审美视角,课堂互动中实时收集学生疑问,智能系统生成个性化解答,学习评价环节采用人机结合评价方式,智能系统对学生作业进行初步分析,教
师据此给予深度指导。
结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探究表明,智能技术能够明显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并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构建多元资源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应用路径能够充分发挥智能技术在知识呈现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优势,实现古诗词教学现代化转型。未来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技术视为教育教学工具而非目标,注重人机协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推动智能技术和人文教育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潘国好 , 孙金敏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信阳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45(03):50-56.
[2] 柳旭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25,(01):81-87.
[3] 王璇 .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 [C]//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第九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论文案例集 . 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 ;,2024:308-315.